用電腦網聯結和控制眾多的圖書館而形成的現代化圖書館網,又稱圖書館電腦網路。由於書目資料庫是其建設的起點和基礎,在北美又稱書目公共事業。

  發展簡史 圖書館自動化網路是在傳統的圖書館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文獻量激增,僅靠各館單獨的館藏難以滿足讀者需要,加上文獻資料價格和勞動力費用的不斷上漲,各圖書館迫切要求相互合作,實現資源分享。電腦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展及其設備價格的大幅度下降,使利用計算機網建立各圖書館聯機存取的公共書目數據庫成為可能。1969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開發成功並正式發行機讀目錄,為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奠定瞭數據基礎。1970年美國教育部和美國圖書館協會在弗吉尼亞州的沃倫頓召開瞭“館際通信和情報網絡”會議,提出建立全國圖書館網絡。1971年俄亥俄州學院圖書館中心(OCLC,見聯機圖書館中心)開始提供書目數據庫的聯機查詢服務,使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供聯機服務的圖書館自動化網絡。1973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圖書館自動化系統 (UTLAS)開始提供聯機書目服務,到80年代已發展成為僅次於OCLC的圖書館自動化網絡。1977年美國西部圖書館網絡 (WLN)開始提供聯機服務。1978年美國又建立瞭研究圖書館情報網絡(RLIN)。上述 4個圖書館自動化網絡稱為北美四大書目公共事業公司。此外,美國、加拿大還有數十個這樣的網絡。70年代和80年代,世界其他國傢,如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也相繼建立瞭圖書館自動化網絡。

  結構 圖書館自動化網絡是由4 種網組成的復合網絡,包括:①計算機網。承擔控制、處理和存儲文獻的功能,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中心圖書館擁有計算機而向其他圖書館拉設終端的單處理中心網,一是各圖書館均有計算機且連接起來的多處理中心網。②通信網。聯結各計算機及計算機網,承擔數據傳輸職能。計算機網的通信既可以使用電話網,也可以使用公共數據通信網,采用衛星通信和光導纖維通信等先進技術。例如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於70年代後期在全國建立瞭 6個衛星通信地面接收站,開始試驗和應用衛星通信。③數據庫網。將圖書館的多種文獻資源建成各種類型的數據庫,使之能在計算機網中共享,因此又稱信息資源網。④圖書館網。入網各圖書館之間須訂立並遵守各種規定與協議,包括權利和義務、管理辦法、投資和分配方案等。以上幾種網絡中,從網絡構成看,計算機及擁有計算機的圖書館是圖書館自動化網絡的節點,通信網是圖書館自動化網絡的鏈路,數據庫和圖書館館藏文獻是圖書館自動化網絡的信息資源。從網絡性質看,計算機網、通信網和數據庫網是具有實際物質、技術和信息內容的實體,是一種物理網,而圖書館網是具有社會因素的約定和公共關系,是一種邏輯網。圖書館自動化網絡的特點是從邏輯網出發,通過幾種物理網的有機結合來實現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目的。

  功能 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具有多種功能:①聯合編目,成員館利用網絡中心的大型書目數據庫進行聯機編目並獲得目錄產品,同時在中心生成所有成員館的聯合目錄(見合作編目)。②館際互借,借助聯合目錄,網絡的各成員館通過終端可以進行聯機館際互借。③采購協調,借助聯合目錄瞭解成員館的入藏情況及各館館藏特色,協調采購政策並決定具體某一文獻采購與否。④連續出版物管理,建立成員館連續出版物聯合目錄,從而開展各項自動化業務。⑤聯合目錄查詢,利用終端可查某一文獻在網內是否入藏,藏在那個圖書館。⑥規范控制,通過網絡中心書目數據庫的規范文檔,控制成員館編目中的名稱規范(人名、地名、書刊名、機構名等)和主題規范,以實現規范化和標準化。⑦電子郵件,各成員館利用計算機網的電子郵件服務進行通信。⑧計算機網內的軟硬件資源共享。一般說來,圖書館的各種業務都可以全部或部分地利用圖書館自動化網絡,但較多側重於聯合編目、館際互借與規范控制等方面。各個具體網絡所擁有的功能不盡相同。

  作用和意義 ①促進和加強瞭圖書館之間的協調與合作:由於采用瞭計算機與通信等先進技術,使各成員館之間可進行多方合作,互通有無,克服地理上的限制,使網內各館形成一個整體。②資源共享:克服瞭單個館資源的限制,任何成員館的讀者都可利用整個網內各圖書館的資源。③促進瞭圖書館服務的社會化:網內各圖書館的計算機設備可以進入國傢和國際公共數據通信網,使圖書館服務與通信網內其他服務 (如購物、購票、視頻文本服務等)聯結在一起,普及到通信網所覆蓋的各地方,深入到機關和傢庭,服務范圍則由國內某一地區擴大到全國和國際上。

  發展趨勢 ①圖書館自動化網絡的功能將進一步改進和完善。②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和聯機情報檢索網絡的差異將縮小,特別是前者的檢索技術將逐漸與後者接近;兩者之間將互相滲透,例如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機讀目錄數據庫已成為某些聯機情報檢索系統的數據庫之一。③在現有主要的圖書館自動化網絡繼續保持大型集中式書目數據庫以供聯合編目、館際互借等的同時,將進一步把多種功能向地方性網絡分散,大型集中式網絡將向小型分佈式網絡發展。這是因為一方面現有主要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存儲量日益龐大,中央處理機負擔過重,系統維護困難,通信費用高;另一方面,技術的進展特別是微型計算機功能的極大加強,光盤與光導纖維通信的應用,有助於分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