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原始記錄。主要產生於商代後期 (約西元前14~前11世紀) 的占卜活動中。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檔案。

  占卜活動是中國上古盛行的一種習俗。至殷商時期,商王朝的一切大小事件,諸如祭祀、征伐、年成、天時以及商王的遊獵、疾病、生育、今夕來旬的禍福等,都要通過商王或史官,用龜甲或獸骨卜問於上帝鬼神和先王先公,有的要蔔問多次,以求得保佑與賜福。占卜使用的甲或骨要經過整治,占卜也有一定的程式,然後按照規定將將占卜的原委刻(寫)在甲骨片上。一篇完整的甲骨卜辭,大都包括有記載占卜日期及卜人名字的敘辭,記載卜問事項的命辭,因卜兆而判斷吉兇的占辭,和記錄日後應驗情況的驗辭等各項。但出土實物表明,如此完整的甲骨檔案數量並不多。除在占卜活動中形成的大量卜辭外,殷墟甲骨檔案中還有記事刻辭和表譜刻辭,記載方國、臣下的朝貢和田獵收獲的多少以及幹支表、族譜、祭祀譜等。在殷代社會,商王與史官既是占卜活動的主持者,又是國傢的最高統治者,因而形成的這些材料,都是當時的政事記錄,是商代重要的王傢檔案。甲骨檔案形成之後,絕大部分集中貯存於殷都宗廟的窯穴中,甚至殷王在外地占卜形成的甲骨檔案也運回殷都保存,由史官(卜人)專司管理。管理方法大體上按朝代排列,許多甲骨片上還有占卜的順序編號,有的上端還有一個穿孔,可能是某些甲骨還要穿紮成冊保存。1936年發掘的127號坑,共出土甲骨檔案17096片,其中完整的龜甲近300版,全都是武丁時期形成的,據認為這是武丁時期的一個檔案庫。殷墟甲骨檔案內容廣涉,當時社會的階級與國傢狀況、農業生產、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對研究殷商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宗教等都具有重要價值。(見彩圖)

河南安陽出土商代龜甲占卜刻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