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楊以增、楊紹和父子的藏書樓,樓址在其故裡山東聊城。楊以增(1787~1855)字益之,又字至堂。道光二年(1822)進士,官至江南河道總督。生平嗜學,篤好藏書。任江南河道總督時,正值著名藏書傢汪士鐘藝蕓書舍藏書散出。因汪氏藏書主要得自清代乾、嘉蘇州“藏書四友”(黃丕烈、周錫瓚、袁廷檮、顧之逵4位最知名藏書傢) 相繼流散的藏書,於是,黃丕烈等所藏宋、元精本,大半轉歸楊氏所有,長編巨制則多歸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從而形成清代後期藏書傢中的“南瞿北楊”的格格局。楊以增之子楊紹和(1830~1875)字彥合,一字勰卿。同治四年(1865)進士,任翰林院侍讀,繼承父志收集圖書。逢慈禧發動政變,八大臣中端華被殺,怡府藏書散出,楊紹和收購甚多。由於端華為怡親王胤祥裔孫,怡府藏書自胤祥及其子弘曉遞藏百數十年,多世間未見之本(因清初錢謙益絳雲樓藏書經毛晉和錢曾,徐乾學和季振宜先後收藏後,多歸入怡府)。海源閣藏書實際上是楊以增、楊紹和父子兩代相繼努力的結果。楊氏藏書中以“四經四史”最知名。“四經”為宋刻《毛詩》(今殘存卷18~20,共3卷)、《周禮》宋婺州市門巷唐宅刻本、《儀禮》宋嚴州刻本、《禮記》宋淳熙四年撫州公使庫刻本。“四史”為《史記》宋乾道七年蔡夢弼東塾刻本、《漢書》宋蔡琪傢塾刻本、《後漢書》宋王叔邊刻本、《三國志》宋刻本。楊紹和將所藏宋、元各本詳記其行款、版式、前人跋識、藏印等寫為題記,編成《楹書偶錄》5卷、《續編》4卷傳於世,有光緒二十年(1894)海源閣刻本,1912年董康又取此版補刊重印。紹和之子楊寶彝編有《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有1931年山東省圖書館鉛印本。海源閣藏書後散佚,一部分珍本如“四經四史”等,現藏北京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