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編印古籍索引的機構,1930年 9月成立於北京,1941年12月~1945年秋曾一度中斷工作,1950年停辦。

  1928年秋,在美國哈佛大學講學的洪業(煨蓮)深感查檢中國古籍十分困難,萌發編纂古籍索引的設想,1930年他向哈佛-燕京學社年會提交計畫並獲得通過,在學社資助下組成引得(英語index的譯音) 編纂處。該處十幾年間共編索引64種81冊(其中正刊41種,附有原文的特刊23種),此外還出版瞭索引理論的專著、專論論。

  該處索引編纂工作采用洪業提出的“簡而備,疏而不漏”的編纂原則,選題廣及群經諸子、前四史、佛道子目、宋遼金元明清傳記、類書、詩文和現代期刊,兼及專書、引書、刊誤、書目、專題及期刊論文。標引深度達到逐詞、逐條,兼及作者、人名。對各種不同類型的引得的著錄都詳加規定,參見(參照)方法也較為完備。為瞭方便讀者檢索,被索引的文獻都采用瞭當時通行的版本,並編印瞭一批附有被索引文獻的全文的“引得特刊”。為方便對比通行本的頁數,該編纂處還發明瞭一種通行本頁數的換算法。每種索引的正文都用“中國字庋法”排列(見漢字排檢法),書後附筆劃和拼音檢字表。

  該編纂處有管理人員和印刷工人30人,其中有史學傢聶崇岐和管理學傢李書春。由於分工明確和重視培訓考核,索引編制的周期短,索引質量較高,可與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的出版物相媲美。這些索引迄今仍為國內外研究工作者所重視。

表1 引得編纂處編印的“引得”(索引)目錄

表2 引得編纂處編印的“引得特刊”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