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檔案管理工作基本原理、原則和方法的學科。是檔案學中最先建立的一門分支學科。

  19世紀以後,歐洲檔案學體系開始形成,其研究內容主要是諸如檔案館的性質和作用、檔案的整理分類和鑒定、檔案的利用和公佈等等,多屬檔案管理方面的理論與技術。1898年荷蘭檔案學傢S.繆勒、J.A.斐斯、R.福羅英合著的《檔案整理與編目手冊》,被譽為檔案學名著。幾十年來多次出版的這類專著,如1945年К.Г.米加耶夫、1980年Ф.И.吉爾多赫等著著《蘇聯檔案工作理論與實踐》,均以檔案管理為基本內容。被《不列顛百科全書》列為檔案學名著的美國T.R.謝倫伯格所著《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1956),也主要論述檔案的性質和檔案的管理。中國檔案管理學比較系統的研究,大抵始於20世紀30年代,首先萌芽於文書學研究之中,是檔案學研究的先聲。特別在當時行政效率運動和檔案改革運動的基礎上,湧現出一批論述檔案管理的著作,如程長源的《縣政府檔案管理法》(1936)、何魯成的《檔案管理與整理》(1938)等,標志著以檔案管理學科為主要內容的中國檔案學的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系統地建立起檔案管理學科,出版瞭陳兆祦主編的《檔案管理學》(1962)、陳兆祦和寶榮主編的《檔案管理學基礎》(1988)等高等學校教材。在臺北,出版有張澤民的《檔案管理學》(1976)、張樹三的《中文檔案管理概要》(1977)等專著。

  長期以來,檔案管理學主要研究內容可概括為三部分:①檔案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檔案的起源,檔案的屬性和定義、檔案的種類和特點、檔案的價值和作用、國傢檔案全宗及其構成等。②檔案工作的組織管理。主要是宏觀地研究檔案工作的組織體系和管理制度,檔案工作的性質、任務和基本原則,檔案館網的設置,檔案開放利用等方針政策。③檔案管理的原則和方法。近年來中國檔案學發展的情況,由於科學技術檔案管理學的建設已比較成熟,檔案學基礎理論也已單獨發展成為一門分支學科(見檔案學原理),檔案管理學則集中於研究黨政機關檔案等普通檔案和司法、教學、會計檔案等專門檔案管理的一般原則與方法,其基本內容分為 7個方面:①檔案收集。主要研究檔案館(室)如何取得和積累檔案,包括檔案接收和征集的原則與制度,豐富館藏的方法和要求。②檔案整理。主要研究如何對檔案進行分門別類,並組成有序的體系。③檔案價值鑒定。主要研究甄別檔案的價值,確定檔案保管期限和銷毀檔案的原則與方法。④檔案保管。主要研究系統地控制檔案實體,安全管理的制度和方法。⑤檔案統計。主要研究運用反映檔案現象特征的數字揭示檔案和檔案工作的狀況及其規律性。⑥檔案編目與檔案檢索。主要研究如何全面地揭示館(室)藏檔案的內容與成分,存儲檔案信息和查尋檔案文獻,包括建立手工的和計算機的檢索體系,各種檔案目錄、指南等工具書的編制。⑦檔案提供利用。主要研究如何為利用者提供檔案資料,包括開展檔案利用服務的方針與原則,提供檔案利用的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