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界和歸僑界知名人士主辦的,為海外華僑、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外籍華人服務的非官方通訊社。簡稱“中新社”(CNS)。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同年10月1日開始發稿。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海外有華文報紙97傢。所載國內新聞主要選自香港和中國內地報紙以及外國通訊社的電訊,缺乏中國新聞的直接來源。為改變這種狀況,中國新聞界和歸僑界知名人士胡愈之、金仲華、薩空瞭、王蕓生、顧執中等於1952年發起創辦中國新聞社,並並組成中國新聞社理事會,由金仲華任社長。中新社成立後,即以”中國新聞廣播電臺”呼號,每天早、晚、夜3次,以8個頻率口語播發華語記錄新聞,供海外和港澳華文報紙抄收,同時向海外航寄新聞稿。以後逐步增加供應文字特稿、圖片新聞,並開展攝制電影、制作唱片、出版畫報等項業務。到1966年,中新社已在廣東、福建、上海、廣西、雲南等省、市、自治區設有分社或記者站,在香港成立瞭辦事處,並向日本、老撾等國派駐瞭記者。“文化大革命”期間,國內分支機構全部撤銷,除口語廣播記錄新聞外,其他各項業務基本停止。1975年5月,取消口語廣播,改用電傳播發新聞。1978年秋,中新社恢復原有機構。此後業務有較大發展,建立起技術先進的通信網絡,同海外和港澳地區的160多傢華文報刊、電臺、電視臺建立瞭業務聯系,已成為在海外華僑、華人社區和港澳新聞界中有一定影響的通訊社。

1987年10月3日中國新聞社第3屆理事會在京召開

  中新社的報道方針是:本著愛國主義精神向廣大華僑、港澳同胞、臺灣同胞介紹中國政府的方針、政策,報道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以及人民生活狀況,提供有關中國悠久歷史、壯麗河山、富饒物產、社會生活方面的知識,幫助外籍華人加深對中國的瞭解,增進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的友誼。業務活動主要有:①電訊。平均每天播發新聞25~30條,共1.3萬字左右。港澳地區和海外70多傢華文傳播機構直接接收中新社的真跡傳真稿。同時,每周6天在北京和香港出版《中國新聞》稿,供國內和海外華文報紙選用,供華僑、華人社團和個人閱讀。②特稿。應港澳和海外華文傳播機構的要求,提供專電、專稿和專欄,這是中新社報道的特色之一。特稿題材廣泛,體裁有評論、通訊、專訪、新聞特寫、雜文、遊記以及副刊文章等。不少稿件有配圖。③圖片。拍攝並向海外和港澳華文報刊提供新聞照片和風光圖片,時間性強的新聞照片通過傳真發稿;還向海外華僑、華人社團提供展覽圖片。④電影聲像。自行拍攝或與香港、海外有關單位合拍故事片、紀錄片,拍攝錄制和對外發行華語錄像帶、錄音帶。

  中新社設理事會,由45人組成。總社主要業務部門有總編室、新聞部、專稿部、港臺海外部、攝影部、電影聲像部、研究部等。在廣東、福建、上海、廣西、海南以及香港設有分社,在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區和經濟特區設有支社或記者站,在美國、日本、法國等設有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