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縷或金箔切成的金絲作緯線織制的錦。在元代紡織品中最具特色。中國古代絲織物加金約始於戰國。十六國時已能生產織金錦。陸劌《鄴中記》記載後趙國君石虎出獵時就穿金縷織成的合歡褲。唐宋時期織金技術已臻成熟。內蒙古赤峰五代遼駙馬墓出土的絲綢中,就有織金錦、平金繡、金粉畫繢等絲織品。北宋末年宋朝與金朝議和常用撚金錦作禮物,金朝官服常用織金及金縷刺繡。元代織金錦已有空前的發展,元王朝曾在弘州(今山西原陽)設納石失(即織金錦)局。《馬可波羅遊記》記載當時南京、鎮江、蘇州州等城市曾大量生產織金錦。元朝軍隊還用織金錦作營帳,常常綿延數裡。《元典章》所載的絲織物中,也有織金胸背麒麟、織金白澤、織金獅子、織金虎、織金豹等金錦。

新疆鹽湖古墓出土元代片金錦紋樣

  元代的織金錦現存傳世不多。1970年新疆烏魯木齊南郊鹽湖1號古墓出土一件黃色油絹面料的窄袖辮線襖,肩、領、袖及襟邊鑲有織金錦,腰部釘有30道辮線。所鑲織金錦系小塊零料拼縫,有片金錦和捻金錦兩種。片金錦經絲分單、雙兩種 (均為絲質),單經粗0.15毫米,雙經粗0.4毫米。緯絲分紋緯(片金和彩色棉緯)、地緯。片金是用金箔粘固於皮子上切成的細條,寬0.5毫米左右。彩緯棉紗粗0.6~0.75毫米。地緯是蠶絲。單經與紋緯交織成平紋,雙經與地緯交織成平紋,顯花處雙經被夾在紋緯與地緯中間成為暗經。每平方厘米經線52根,緯線48根。以片金緯和彩色棉紗緯顯花。花紋圖案以棱形幾何骨格為主體作開光處理,穿枝蓮穿插其間,花紋遍佈,不露空地。捻金錦經緯亦分單經、雙經兩種 (均為絲質),緯線由兩根平行的捻金線和一根棉線組成,捻金線作紋緯,棉線作地緯。單經與紋緯成一上三下斜紋交織,雙經與地緯成平紋交織,每平方厘米經線65 根,緯線40根。緯線以捻金線顯花,花紋以修眉大眼、隆鼻小口、頭戴寶冠、頭後有背光的人物為主體,旁飾纏枝桃和卷草。這種捻金錦采用單經固結紋緯的織法,雙經在顯花處被夾在紋緯與地緯中間成為暗經。此種方法與後代利用接結經來固結紋緯的宋式錦織法是一致的,對明清時期的絲織提花技術產生瞭重大的影響。甘肅漳縣元墓也曾出土織金錦,有妝金失馬紋錦、褐地團花妝金錦等,還發現瞭用銀線織花的簇花紋緞。故宮博物院現藏一件元代紅地龜背團龍鳳紋納石失披肩,由織金靈鷲紋錦、織金團花龍鳳龜子紋錦、織金纏枝寶相花錦拼縫而成。金線粗,花紋大、露地少,金光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