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或符號表示音的高低、長短等等或表示樂器演奏的指法來記錄樂曲,又稱記譜法。樂譜是作曲者和演奏者的中心環節,也是記錄和保存樂曲的主要手段。樂譜的種類很多,中國傳統的樂譜主要有:①律呂字譜。以十二律的律呂名稱記錄樂曲各音音高的一種樂譜,如《風雅十二詩譜》。②宮商字譜。以宮商等階名記錄樂曲各音音高的一種樂譜,如清乾隆八年(1743)所頒的《丁祭旋宮之樂》。③琴譜。用文字記述七弦琴的弦位元和彈奏指法的一種專用文字譜,後經唐代曹柔的簡化、縮寫,成為減字譜。現存明清清兩代的琴譜即沿用唐代的減字譜,但有瞭改進和發展。④工尺譜。以工尺等字記寫階名的一種樂譜。從它的早期形式唐的燕樂半字譜起,經過宋的俗字譜一直發展為明清以來通行的工尺譜。它在民間的歌曲、曲藝、戲曲、器樂中應用很廣泛。

  中國現代通行的樂譜是簡譜和五線譜,兩者都是從國外傳入的。簡譜又名數字譜,以阿拉伯數字1~7記寫階名,它的基礎為法國人 J.-J.盧梭於1742年首創,後經改進曾經在許多國傢廣泛使用。簡譜於清末經由日本傳入中國。由於它簡明易學和排印方便,在30年代興起的中國抗日救亡群眾歌詠運動中,對於傳播歌曲發揮很大作用,同時,簡譜本身也得到進一步完善,它是普及音樂比較有效的工具。五線譜的雛形是9世紀歐洲教會的紐姆譜,10世紀和11世紀初葉法國人和意大利人又相繼發明瞭譜表,以橫線高低表示音的高低,後者並將紐姆符號填入線上或線內作為音符記號,五線譜的完整體系直到16世紀才正式形成。它在17世紀後葉由外國傳教士傳入中國。五線譜直觀、嚴謹,為世界各國普遍采用,是現在國際上通用的樂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