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傳播工具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功能。

  19世紀末,中國近代報刊出現以後,許多著名報刊如《時務報》、《國聞報》等,除“紀述國內外大事”,註重“論說”外,都致力於“灌輸常識”,介紹“新知識”。五四運動時期,思想界提倡科學與民主,許多報刊積極介紹科學與文化知識,逐漸形成傳統。這一傳統,在中國後來的新聞活動中一直保持下來。1948年11月5日,毛澤東為新華通訊社撰寫的消息《中原我軍佔領南陽》,結合新聞事實介紹瞭瞭與南陽有關的歷史知識,是具有知識性的新聞寫作范例之一。但中國新聞界使用“知識性”這一概念,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在“文化大革命”中,新聞知識性受到錯誤批判。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新聞具有知識性的觀點得到瞭普遍承認。

  新聞知識性這一概念,通常與新聞思想性、新聞指導性等概念聯合使用。中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指導實際工作,反映群眾生活。加強新聞的知識性,有助於提高新聞的思想性和指導性。

  新聞傳播工具傳授知識的方式有:①在新聞報道中提供與新聞事實有關的知識性背景材料;②對所報道的新聞有關的學科、術語和專門性問題,提供解釋性的資料;③在報紙上設置傳播知識的專欄、副刊,在廣播、電視中設置傳播知識的專題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