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營報紙。1929年9月9日創刊於南京。日報。陳銘德、吳竹似、劉正華等四川人聯合創辦,經濟上得到過四川地方實力派的支持。言論反映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份子的要求。1938年1月15日遷重慶出版。1941年增出晚刊。1943年和1945年先後在成都出版晚刊和日刊。抗日戰爭結束後,除繼續在重慶、成都出版外,1946年遷回南京,出版日刊和晚刊,並在北平(今北京)出版日刊,在上海出版晚刊。於南京設總管理處,下轄5社8刊。羅承烈任總主筆,趙超構任副總主筆。。張恨水、張慧劍、張友鸞在該報工作,與趙超構被合稱為《新民報》的“三張一趙”。郭沫若、巴金、老舍、夏衍、田漢、聶紺弩、吳祖光、馬彥祥等文化界人士曾先後應邀擔任副刊的主編或撰稿人。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宣傳上主張和平民主,反對內戰。1948年7月8 日,南京版首先被國民黨政府勒令永久停刊。不久上海版也被迫停刊。其他各版相繼受到幹涉,不少記者被捕或被迫出亡。重慶版記者胡作霖、陳丹墀、胡啟芬、張朗生、習俠平5人於1948年11月被捕遇害。成都版於1949年底被查封。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南京版復刊,不久與重慶版相繼停刊。北京版於1952年停刊。上海版於1958年更名為《新民晚報》繼續出版。《新民報》重視社會新聞,講究版面編排和標題制作,副刊有特色,在讀者中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