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出版發行的大型機關報。1938年1月11日在武漢創刊。同年10月25日遷重慶出版。社長潘梓年,總經理熊瑾玎。歷任總編輯有華崗(華西園)、吳克堅、章漢夫等。1945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決定在上海設總館,在南京、重慶設分館。其中,重慶分館改為四川省委機關報。後因國民黨當局阻撓,上海、南京兩版的出版計畫未能實現。重慶分版先後由傅鐘、張友漁任社長,熊複任總編輯,於剛任經理。繼續出版至1947年年2月28日,被國民黨當局封閉。

《新華日報》1940年1月6日版因社論被國民黨當局強令刪去,被迫“開天窗”

  宣傳內容 《新華日報》針對國民黨統治區的實際情況,正確宣傳瞭中國共產黨的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努力把馬列主義的真理傳播到人民群眾中去。宣傳的內容,在抗日戰爭時期,主要是:①宣傳全面抗戰和持久戰的路線;反對片面抗戰和投降倒退。②宣傳中國共產黨實行民主政治、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反對國民黨當局的獨裁專制和特務統治。③在國際問題上,支持蘇聯以及英美等國的反法西斯戰爭。抗日戰爭勝利後,宣傳的主要內容是:①宣傳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反對內戰的方針。②揭露並反對國民黨獨裁的反動政策,反對美國的侵略陰謀。③支持國民黨統治區人民的愛國民主運動。這些真實、正確的宣傳報道,教育瞭國民黨統治區的人民群眾,贏得瞭廣泛的同情和支持。曾被毛澤東、周恩來稱贊為八路軍、新四軍之外的又一支方面軍。

  宣傳方針 《新華日報》在宣傳報道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合作中光明磊落的態度。積極報道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武裝力量英勇抗擊日軍的戰績,同時也如實反映瞭國民黨愛國將士在正面戰場的抗戰事跡(臺兒莊戰役、徐州戰役、武漢外圍戰);它發表過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彭德懷、葉劍英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許多重要文章;對包括蔣介石在內的國民黨高級領導人的抗日言論,也以熱情歡迎的態度予以登載。

  《新華日報》始終面向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提出“為人民講話,讓人民自己講話,講人民自己的話”的宣傳方針;開辟“讀者園地”“青年生活”“婦女之路”等專欄,反映勞動群眾和下層公教人員的悲慘境遇和他們反抗壓迫的正義鬥爭。

  在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愛國民主統一戰線方面,《新華日報》也做瞭大量工作。用大量版面,為民主黨派和各界知名人士提供一個比較自由的講壇。馮玉祥將軍和郭沫若、茅盾、柳亞子、沈鈞儒、黃炎培、鄧初民、陶行知、張西曼、胡厥文、胡子昂等學者、教授和社會活動傢,經常為此報撰稿。馬寅初曾在“友聲”專欄發表文章,痛斥國民黨的腐敗,呼籲“建立一個真正民主的國傢”。它的副刊是進步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團結瞭一大批優秀的文學藝術和文化工作者。它的國際報道也很有特色。1942年底,根據周恩來的指示,開設瞭“國際述評”專欄,由喬冠華主筆。這個專欄的文章以資料翔實、分析透徹、富於哲理和文采而受到讀者歡迎,經常為外國通訊社所轉載。

  1942年中國共產黨整風期間,《新華日報》按照“增強黨性,反映群眾”的方針,在廣泛征求讀者意見的基礎上,於同年9月實行改版。從此進入成熟發展的階段,並加強瞭辦報思想的建設。1947年1月,在創刊9 周年的時候,發表編輯部文章《檢討與勉勵》,全面闡述“人民的報紙”的思想,豐富瞭民主革命時期中國無產階級新聞理論的內容。

  抗日戰爭時期,還出版過《新華日報》華北版,為中共北方局機關報;後改為太行版,為中共太行分局機關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出版過《新華日報》華中版,為中共華中分局機關報。

  1949年4月30日在南京創刊的《新華日報》,為中共南京市委機關報。1952年11月起改為中共江蘇省委機關報。1949年12月10日在重慶創刊的《新華日報》,是中共中央西南局機關報,出至1954年8月31日因大行政區撤銷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