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新型排版系統。簡稱雷射排版系統。曾先後出現過二維行掃描及平面線掃描2種類型。後者如Lasercomp3000型,結構較為簡單,性能穩定,自1976年面向市場以來已大量生產,供應到歐、美、大洋洲及中東、遠東地區。該系統由輸入、電子計算資訊處理和鐳射掃描記錄3個部分組成,輸入部分可以用紙帶或軟碟等,也可接受由通信系統的輸入。資訊處理部分由操作控制臺、電子電腦和硬磁碟機組成,按照輸入代碼和操作控制指令,完成控制、編排、拼排和曝光4個個主要程序,並對整機起著控制、指揮、調度和監視的作用。激光掃描記錄部分由激光平面線掃描主機記錄經計算機處理後輸出的點陣字形信息。由氦 -氖激光器輸出的激光束(γ=6328Å)進入聲光調制器輸出的載有字符信息的一級光,作為記錄光束,經中性濾色片調整到各種感光膠片所適應的能量,再經擴束器使光束準直,然後投射到錐形多面轉鏡掃描器上反射出來;又經廣角聚焦透鏡在感光材料上形成光斑沿 X向掃描,同時輸送機構帶動膠片作 Y向位移,組合成文字圖像。

激光掃描照排原理圖

  與第3代陰極射線管型機相比,其優點是:①激光束直線性好,解像力可達每厘米400線以上,字符清晰度高。②排出的字符不是單個而是整版。由於采用激光調制方法,操作靈活,不但能正向、反向、陽圖、陰圖排版,還可以使正文版面轉動角度,以及執行復雜的版式指令。因此一些生產第3代機的工廠,也先後從事研制激光掃描型機。

  截至1984年底,全世界已有8傢工廠生產11種機型(見表)。其中中國研制的華光型計算機-激光漢字照排系統,由原電子工業部計算機管理局主持,北京大學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研究室負責總體設計,與山東濰坊電子計算機廠、杭州通信設備廠、無錫電子計算機廠、福建計算機研究所和新華社技術部研究所及印刷廠等協作,1981年研制成功,1983年完成改型投產。該系統采用大規模集成電路,主機為DJS-153型,配備照排控制機2臺,為AM2900型,由位片微處理機構成,作為文字字形高速生成和控制之用。記錄為4束平行受控激光掃描,分辨率達29.2線/毫米。有字體11種,每種收字7000餘,可排6~68點的16種字號及科技符號、圖文、花邊等。除系統的聯機和脫機終端具有增、刪、改、段落分合等和自動遵守禁排規則外,其最大特點是可壓縮字形信息到10~20分之一,以加快漢字排版速度。

激光掃描型照排機生產一覽表(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