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類型。用活字排版印刷的書本。北宋的雕版印書已很盛行。雕版印書較之手寫有無比的優越性,雕一版,印無窮。但必須是一種書雕一套版,勞師費時,仍不甚方便。北宋仁宗慶曆(1041~1048)時,平民畢昇首先發明瞭活字。其法是用膠泥刻字,火燒令堅,排版印刷,是為泥活字。這一發明,比德國J.穀登堡使用金屬活字排版印刷早400年。西元1241~1250年間,姚樞寓居河南輝縣,教其弟子楊古仿製畢昇泥活字,排印過朱熹的《小學》等書。清道光十二年(1832)蘇州李瑤在杭州仿仿制畢昇泥活字,排印《校補金石例四種》和《南疆繹史勘本》。道光二十四年(1844)安徽涇縣翟金生與其子侄亦仿制畢昇泥活字,排印《泥版試印初編》、《仙屏書屋初集》及《水東翟氏宗譜》。元代元貞元年至大德四年(1295~1300)山東東平人王禎在安徽旌德縣做官,刻意創制木活字3萬多個,排印《大德旌德縣志》,並準備排印自己的《農書》。他調任江西後,江西已將其《農書》雕版印刷行世,故未再行排印。敦煌千佛洞還出現過元代回鶻文木活字。明、清兩代,木活字普遍流行,江南各省的祠堂,常用木活字排印傢譜、宗譜。崇禎十一年(1638)以後,北京發行的朝廷“邸報”,也改用木活字排印。清代不論官署、私宅、坊間用木活字排印書籍更為普遍,以武英殿用木活字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叢書》規模最大、最有名。程偉元用木活字排印的《紅樓夢》,也很著名。錫、銅、鉛等金屬活字在元明也相繼出現,其中以銅活字印刷較為盛行。明代弘治、正德(1488~1521)年間無錫華、安兩傢用銅活字印制的書籍,堪為代表。清代私傢以銅活字排印的書不多,較有名的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開排的陳夢雷的《松鶴山房詩集》。雍正四年(1726),內府用銅活字排印《古今圖書集成》,凡1萬卷,5000冊,另目錄20冊,525函,是歷史上有名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銅活字印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