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編輯出版後發送給讀者的手段。是報紙工作的最後一個環節,是將報紙銷售給讀者的商業性活動。

  中國最早的報紙──唐代的官報等,是通過政府設置的郵驛(包括陸驛和水驛)傳遞。古代報紙刊期並不固定,有旬刊、五日刊等,明代以後逐步固定為日刊。古代報紙隻在封建統治機構內部發行,讀者對象是分封在各地的皇族、政府官吏和封建士大夫。在宋代,民間出現瞭一種新聞性較強的非官方小報,私相傳售,朝廷屢禁不止。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20),,下詔令允許民間自設報房,翻印邸報公開發售。到瞭明思宗十一年(1638),開始使用木質或泥活字印刷。這時開設報房出版報紙送賣,已成為一種公開的職業,這是中國私營報紙的開端。北京有個叫何光燁的人,就以送報為業,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姓名可查的職業送報人。清代《京報》在外省的發行,原由塘兵負責沿途遞轉,但傳遞速度太慢,到達江浙等省往往要三四個月。後來有人在北京郊區良鄉設立信局,《京報》出版後由良鄉信局雇人傳遞。因價格較貴,各省又采取買“良鄉報”再翻印出售的辦法。《京報》改為鉛印以後,由北洋書局和京華書局印刷銷售。近代報紙出現後,除北京外,南京、江陵(今湖北荊州地區)、蘇州、杭州也都設有報房,以出版派送報紙為主要職業,還有一些報房兼營郵政、印刷等業務。僅北京就有聚興、聚升、同順等十多傢,大都集中在前門大街的一些胡同裡。加上外地的報房,全國約有200多處。

  報房的發行方式是公開叫賣並接受訂閱。各傢報房雇用報伕按劃分的區域送報,速度很慢,城內訂戶有相當一部分看不到當天報紙。其發行收入由報房與報社大體按三七分帳。

  西方近代營業性報紙的發行,開始是采用在書店出售的方法。到1622年,英國人N.巴特爾在倫敦發行《每周新聞》,第1次采用雇人到街上叫賣的方法。1704年,北美一些地區開始通過郵局郵寄報紙。當時著名出版人J.坎貝爾所發行的報紙差不多全用郵寄。有些邊遠地區郵局不能送報,他就專雇騎師用馬運送。1754年,開始出現雇用報童把報紙直接送到訂戶傢裡的發行方式。

1623年法國無名氏作《賣報人》,當時賣報人必須識字並經登記才能營業

  中國近代報紙最早是由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出版發行。1858年,香港出版瞭中文晚報《中外新報》,最高發行量達1萬多份。其他如《華字日報》、《上海新報》、《滬報》、《申報》、《新聞報》(中國)、《時報》等,都是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紙。清末民初的報刊發行大體有以下方式:①報社本身有一套發行機構和人員,負責辦理本市及外埠讀者的直接訂閱,還辦理一部分零售和批發業務。批發對象絕大部分是私營報社,市內訂戶由報社雇用送報員遞送,外埠通過郵局按新聞紙郵寄。②報社隻管理本市及外埠的批發機構,不辦理接受訂戶的具體發行業務。③報社不設發行機構,全部由私營報社包銷。從以上3種情況看,報刊的發行機構基本上掌握在私營報社手中。民國初年(1912),北京的一些報館在西琉璃廠南柳巷永興寺內聯合開辦瞭一個報紙發行市場,打破瞭原有10多傢報房的壟斷。市場通過報販層層批發零售,有的直接投送訂戶,有的設攤零售,有的走街串巷叫賣。當時報刊的發行范圍,僅限於大城市及鐵路沿線的城鎮。這種發行體制一直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

  中國革命根據地出版的報紙,其發行方式主要是通過赤色郵政(交通局)傳遞。1943年山東抗日民主根據地出版的《大眾日報》,由山東戰地郵局承擔發行工作。此後,各根據地出版的報紙都先後交當地郵局發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1950年3月起,全國各地出版的報紙先後交當地郵局總發行。

  20世紀80年代,世界各國的報紙發行體制大體可分為兩大類:歐美、日本及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傢都由各報社自行組織報紙的發行;中國、蘇聯和東歐國傢則實行“郵發合一”體制,由郵政部門負責報紙的發行工作(見報刊“郵發合一”)。

  報紙發行分訂閱和零售兩種基本方式:①訂閱方式是訂戶預交報紙訂費(從1個月至1年),由郵局投遞員按期把報紙投送到指定地點。由報社自辦發行的則由報社雇人投送給訂戶,或封裝後通過郵局作為郵件寄給訂戶。訂閱可分為整訂和破訂兩種:整訂是指整月、整季、整年訂閱。破訂是指錯過瞭整訂期,從當月的某一天開始訂閱到月底。有些還可采用短期訂閱的方式。②零售方式是由報社發行部門在城市或鄉鎮設立若幹報紙零售點,由讀者根據需要自行選擇購買,交付現金,不預交報費,報社不負責投送,沒有固定的供應關系。零售方式包括:定點零售、流動零售、預約零售、外地函購、寄售等服務項目。

  訂閱和零售各有特點和適應范圍。訂閱方式有利於加強報紙發行的計劃性,讀者對象相對穩定,連續性強,適合於機關、團體、學校、部隊等單位公款訂報,適合圖書館、資料室完整保存資料。中國公款訂報的比重各報不同:綜合性日報公款訂報的比重較高,有的可達90%以上。專業性報紙和晚報、生活服務性小報,公款訂報的比重較低,一般隻有20~30%。訂閱方式缺乏靈活性,選擇餘地小,報紙發行部門組織投送付出的勞動量也較大。零售方式機動靈活,選擇餘地大,安全方便,適合於個人購買及滿足流動人員看報的需要。但零售的讀者對象不固定,報紙發行部門對社會需求難以掌握,容易造成報紙的脫銷或滯銷。因此,報紙發行的這兩種基本方式需互為補充。在各國的報紙發行體制中,兩種發行方式處於並重的地位。

  報紙發行一般要經過收訂、匯總、要數、分發、運輸和投送等工作程序。長期以來,報紙發行的大多數環節主要依靠手工操作。有些報紙分發部門使用瞭捆紮機,代替手工進行報紙的封裝。20世紀80年代,電子計算機技術開始進入報紙發行領域,報紙的收訂和訂單處理等工序試用電子計算機操作獲得成功。有些發達國傢已經實現瞭報紙印刷和分發自動化流水作業,用塑料薄膜自動封裝報紙,完全擺脫瞭手工操作。有的國傢還使用瞭電子零售報紙的機械。

  報紙的運輸手段是報紙發行技術手段中的一個關鍵。報紙的時間性很強,全國性報紙在出版後需要以最快速度運送到全國各地。20世紀50~60年代采用的運輸手段一般是通過鐵路發運,距離較遠的地方要幾天以後才能見到報紙。70年代比較普遍地采用瞭飛機運送報紙紙型,分地印刷,就近發行的辦法,使分地印刷點周圍地區能在出版的當天或第2天看到報紙。80年代,有的報社進一步采用瞭電信傳真和衛星通信技術,把報紙版面通過電路傳送到分地印刷點,出版時間與當地報紙一樣早。

  

參考書目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三聯書店,北京,1955。

 劉覺民:《中國報業管理概論》,商務印書館,上海,1936。

 杜慶雲主編:《中國報刊發行史料》,光明日報出版社,北京,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