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佛教建築。位於河南省安陽縣西北35公裡清涼山南麓修定寺遺址上。

  修定寺歷史上是一所大型寺院,據傳,僧人張猛創建於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原名天城寺,北齊時改名合水寺,毀於後周,隋代改名修定寺,唐初太宗下詔修復。在清末廢棄前有三進院落和4座殿宇。修定寺塔矗立在原來的天王、大佛兩殿之間。塔在整體設計與建造上有著獨到之處。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平面方形,單層,四角攢尖頂。塔身四壁由3775塊不同類型的模制浮雕磚鑲嵌而成。浮雕內容有精美生動的人物、動物和以蓮花為主題的花紋圖案共72種。該塔是一座罕見的唐代遺構。自簷部起,雕成彩鈴、華纓、彩帶等裝飾圖案,紋樣繁多而嚴密,結構緊湊而工整,四角柱亦佈滿花紋圖案。各壁面自最上部起,至塔身底層的各層間,均佈滿疊菱形圖案的浮雕磚,疊菱形圖案又被“銜環獸”的六條彩帶連綴而成,中間飾以多姿的人物、動物及植物花草裝飾。修定寺塔結構特點是外壁的所有飾面花磚與內層磚的銜接處均采用榫卯相套和犬牙交錯的砌築方法,使整個塔身渾如一體,十分堅固,雖經如清道光十年(1830)閏四月廿二日強烈地震破壞,塔身部分仍然保存,大部分雕磚仍然完整,隻有塔頂殘失(見圖)。

修定寺塔

  20世紀60年代在文物普查中發現該塔,1978~1984年間,國傢撥專款加固塔基,修復瞭塔身和塔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