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丁尼生

  英國詩人。出生於林肯郡清貧的教區牧師傢庭。曾肄業於劍橋大學。1853年定居在英國南海岸的維特島上。1884年接受男爵封號。

  丁尼生繼承浪漫派詩人華茲華斯、拜倫和濟慈的傳統,同時受到到古希臘、羅馬文學的影響。他的詩題材廣泛,或取材於希臘、羅馬神話和中世紀的傳說,或取材於當代現實生活。他重視詩的形式的完美,詞藻綺麗,音調鏗鏘,不過有時略嫌做作。

  他早期的詩作清新、生動,富於想象力。《食荷花人》,描寫古希臘英雄尤利西斯等漂流海島,食荷花中魔,樂而忘返;《美女夢》寫美人的心情;《夏洛特小姐》寫中世紀深居閨房的織女對騎士的單戀。著名詩篇《尤利西斯》描述年老的尤利西斯追求新境界的永不止息的精神,格調莊重。1833年他的摯友阿瑟·亨利·哈勒姆早逝,他經過17年的構思,寫成組詩《悼念》(1850)表示紀念。這組詩共131首,把對亡友的友情擴大為對人類的博愛,對今生的苦難發出疑問,對來世的生活充滿憧憬,馳騁他的想象。這個組詩被認為是英國文學中最優秀的哀歌之一,給作者帶來極大的聲譽。維多利亞女王因而與他結交,並封他為宮廷桂冠詩人。

  1852年丁尼生寫瞭《悼惠靈頓公爵之死》一詩,1855年寫瞭《輕騎兵旅的進擊》一詩,歌頌克裡米亞戰爭中在巴拉克拉瓦襲擊俄軍的英國輕騎兵旅,同時也寫詩歌頌維多利亞女王。這些詩抒發愛國主義思想,受到歡迎。

  丁尼生以6世紀英國歷史上傳奇式的亞瑟王及其圓桌騎士的故事為題材,寫瞭許多作品,其中1859至1885年期間寫的組詩《國王敘事詩》,在讀者中廣泛流傳。

  1855年丁尼生發表獨白戲劇詩《莫德》,敘述一個因未報殺父之仇而造成變態心理的青年對少女莫德的愛情,以及純潔的愛情如何拯救瞭他的靈魂。其中有一些優美的抒情詩段,但從戲劇性和人物描寫方面來說並不成功。

丁尼生手跡

  1864年丁尼生發表的詩集中有一首自由體敘事長詩《伊諾克·阿登》,描述水手阿登流落海外10多年,回傢後發現愛妻已和旁人結婚。為瞭避免破壞她的幸福,他自願隱避,孤寂而死。這首詩純樸自然,符合當時的社會道德標準,風行一時,並被譯成多種外文。

  丁尼生晚年對英國社會風尚的敗壞日益感到失望和不滿,作品中流露出憤世嫉俗的心情。如1886年所作《六十年後的洛克斯利堂》,與他60年前所作的《洛克斯利堂》適成對比。青年時他曾認為人類進步是必然的,此時則對此深感懷疑。他晚年最為著名的詩是1889年所作的《過沙洲》。詩人把預感死的來臨比喻為在暮色蒼茫的退潮中駕小舟越過沙洲,以恬靜的心情面對他的領航人(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