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小說傢、戲劇傢。父親是旅店主。1944年被征入伍,1946至1951年在累根斯堡和圖賓根大學攻讀文藝理論、哲學和歷史。1951年以研究奧地利作傢卡夫卡的論文獲博士學位。大學畢業後在斯圖加特任電臺、電視臺導演。1947年開始發表作品。1955年獲“四七社文學獎”。1957年起成為專業作傢,並回到博登湖畔定居。

  瓦爾澤最早的短篇小說集《房上一飛機》(1955)還未擺脫卡夫卡的影響。反映西德“經濟奇跡”時期的社社會真實的《菲利普斯堡的幾樁婚姻》(1957)、《間歇》(1960)和《獨角獸》(1966)等,以心理分析、借喻、細節描寫和譏諷,顯示瞭作者的獨特風格。瓦爾澤的劇作有《橡樹與安哥拉》(1962)、《黑天鵝》(1964)、《比人高大的克勞特先生──給一位不朽人物作的安魂曲》(1963)等,運用佈萊希特敘事劇的表現手法,描寫靜態的現實和難以改變的狀況,劇本的基調是嘲諷的、悲傷的。

  1965年以後,瓦爾澤積極贊助工人文學。1973年去美國得克薩斯大學任客座講師。這一時期的作品有兩幕劇《一場兒戲》(1970)、歷史劇《骯臟勾當》(1975)以及小說《虛構》(1970)、《加列斯特爾氏病》(1972)、《墜落》(1973)、《愛的彼岸》(1976)等。瓦爾澤被認為是文學界的左翼,他的一些直接反映階級矛盾的作品常常遭到抨擊。1978年他的描寫知識分子苦悶遁世心情的中篇小說《一匹在逃的馬》問世,獲得普遍好評,被認為瓦爾澤最為成熟、優美的作品。1979年發表《心靈的活動》。

  在文藝理論上,瓦爾澤認為現實主義是不斷進化的,每當它僵化為理想主義時,便產生新的現實主義,即“ X現實主義”。他認為作傢個人的發展道路也是由現實主義的青年期進入理想主義的中年期,隻要作傢童心猶存,便有助於推進現實主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