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考古界、歷史學界的學術性、資料性刊物。1950年1月31日創刊,出版地點為北京。初名《文物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物局資料室編。原為內部刊物,1951年改為公開發行的不定期刊物,由《文物參考資料》編輯委員會編。1953年,改為月刊。從1959年第1期(總101期)起,改名為《文物》,由《文物》編輯委員會編。1966年5月停刊。1972年1月復刊。到1989年第12期,總共出版403期。

  《文物參考資料》》初辦時,作為內部通訊性刊物,主要刊載文物工作的重要政策法令,介紹各地調查和發現文物的動態以及各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情況等。公開發行後,著重宣傳保護文物的政策方針,較系統地介紹文物考古工作基本知識,並加大瞭考古發掘簡報和文物調查勘察報告的比重。

  改名《文物》後,以發表文物考古方面的新資料和研究文章為主要內容。涉及領域較前廣泛,包括傳世的青銅器、玉器、漆器、金銀器、陶瓷、法書、繪畫、碑志、璽印、版本、服飾、古建築、園林、石窟寺、錢幣、文房四寶和革命文物等。此外,還開辟瞭文物常識、文物知識講座、古跡巡禮和博物館藏品等旨在普及文物知識的專欄。

  1972年復刊後,又采用簡報形式,及時報導文物考古工作中的重大發現,為社會各方面提供研究資料。對一些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較高的出土文物或傳世文物,則組織研究和探討,相應發表學術研究文章,如通過長沙馬王堆3 號漢墓出土的帛書,研究古佚書、天文史、古地圖、導引術等。此外,為配合文物考古界的學術活動,還編發有關夏文化、楚文化、懸棺葬、原始瓷等的資料和研究文章。1976年起,由於刊物專業的分工,不再刊載介紹近現代革命文物的文章。

  《文物》對外發行量較大,受到國際文物考古界的歡迎。在日本、東南亞國傢、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洲各國和世界其他一些地區,都擁有較多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