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魏、蜀、吳、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使用的官印。此期官印基本制度與漢印同,印式屬漢印系統,形態風格與漢印小有區別。

  魏晉官印 魏官印標準品有河南孟津出土的窖藏“部曲將印”(圖1),傳世的有“萬歲亭侯”、“安國亭侯”、“千秋亭侯”、“東武亭侯”等。吳官印有山東滕縣出土的“遂昌令印”、“奉車都尉”等。蜀官印有傳世的“梓潼令印”。遺存晉印較多,標準品有湖南長沙東北郊基建工地晉墓墓出土的“關中侯印”、甘肅嘉峪關新城晉墓出土的《武鄉亭侯》及傳世的“常山典書丞”、“東平飤官長”等。司馬氏建立晉朝後,大封宗室,建五等爵,設新官名,這些措施在官印中多有反映。魏晉官印一般比漢印厚,龜紐印造型質樸,體長,龜背刻紋粗簡,甚至光素無紋,龜首長而向上伸出。鼻紐印的紐邊均較厚,孔小,其中縣令長丞尉印及低級武吏印的鼻紐紐面甚寬。少數印面加邊框,印文比東漢印更顯方正,結體一般較松散,缺乏韻味。將軍印印文刀法均取直勢,字劃流暢雄健。

圖1 部曲將印

  魏頒少數民族官印遺存至今約有100餘方,涉及烏丸(桓)、鮮卑、屠各、匈奴、蠻夷、胡、氐、羌、叟、倓等族。晉頒少數民族印遺存近300方,涉及民族除魏印各族外,還有盧水、韓、馽、高句麗、支胡等。魏印均用駝紐,晉印除駝紐外,還用少量獸紐。魏晉印駝紐嘴尖而下垂,與漢印有別。印文形式與東漢大致相同,即首字鐫頒發國名,其次是族名,族名前或後多加“歸義”、“率善”等飾辭(圖2),再次是官名。此外,晉印還有首刻“親”字的如“親晉羌王”(圖3),這種行文形式的漢印迄今未見。

圖2 魏頒少數民族官印

圖3 “親晉羌王”印

  十六國官印 可確定為前後趙印的有傳世的“親趙侯印”、“歸趙侯印”、“率義侯印”。傳世的“兼並州陽河蕇督”印 (圖4),清瞿氏《集古官印考》定為苻秦印。陜西靖邊縣夏國統萬城遺址出土的“駙馬都尉”印,傳世的“右賢王印”也是十六國時期遺物。遼寧北票馮素弗墓出土的金質“范陽公章”等4印則為隨葬品。十六國官印印式與晉印大致相同,唯龜紐的龜首前伸更長更高。前後趙官印用馬紐,這在漢印系統中也是一種獨特的印式。

圖4 “兼並州陽河蕇督”印

  南北朝官印 北朝官印有河北定縣北魏石函內出土的“魏昌令印”、“軍司馬印”,河北景縣封魔奴墓出土的“冠軍將軍章”等,均為仿實用印形態制作的隨葬印。此外,可確定為北朝官印的傳世品約有50餘種。南朝官印標準品有傳世的“廬陵太守章”(圖5)、“永新令印”、“郫縣令印”等。北朝官印文字多粗率,直刀刻出,不加修飾,字劃剛勁,字體粗獷。南朝官印文字有的類北朝風格,但多數筆劃較細,草率。南北朝官印印式仍屬漢印系統,但有與漢晉印不同的特征,主要是:①北朝官印印體突破瞭漢以來官印方寸大小的程式,邊長多約寸半,有的印體還略呈長方狀。南朝官印印體有的亦逾方寸。②北朝官印龜紐上的龜呈立狀,龜首長,並多平伸,甲沿寬闊,體態雄健,通體飾紋,逼真工致,形態與傳統龜紐異。南朝除使用龜紐、鼻紐印外,後期還使用獸紐和珪紐。南北朝官印印文草率。此時行用數百年的秦漢官印印式已開始走向衰落。

圖5 “廬陵太守章”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