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路德

  德國宗教改革傢。生於圖林根一農民傢庭。1505年進埃爾富特奧古斯丁修道院學習神學。1512年為維滕貝格大學神學博士和解釋《聖經》的教授。1517年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抨擊教皇出售贖罪券,在農民、城市市民和下層貴族中引引起巨大反響,宗教改革運動因而興起。此後又多次發表文章論述他的改革主張。1521年查理五世在沃爾姆斯召開帝國會議,召路德到會,勸他改變主張,遭到拒絕,於是下令逮捕。薩克森選帝侯智者弗裡德裡希把路德隱匿在瓦特堡,從此改名為容克·約爾格。

  隨著宗教改革運動的深入,農民革命興起,路德卻趨於保守,甚至反動。他希望得到封建諸侯的幫助,不支持胡滕等發動的下層貴族起義。1524至1525年托馬斯·閔采爾所領導的德國農民戰爭期間,他發表《反對這夥農民強盜殺人犯》,站在封建主一邊,主張對起義農民進行鎮壓。1525年以後路德所創立的基督教新教成瞭封建貴族的工具。

路德全譯本《聖經》(1534)扉頁

  路德的文學著作有講演詞、論辯文、佈道詞和歌詞等。這些作品都與他的宗教活動密切配合,反映他的理論和信仰。特別是他早期用公開信形式所寫的批判天主教會和羅馬教皇的大量文章和傳單,語言通俗易懂,有戰鬥性,在宗教改革運動初期起瞭一定作用。有代表性的如《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貴族》(1520)、《論一個基督教徒的自由》(1520)、《論巴比倫教會被俘》(1520)、《論僧侶的誓願》(1520)、《反對教皇、主教假僧侶階級》(1520)等。在《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貴族》中,他宣佈教會一切財產都屬於非法攫取,應歸還世俗貴族;他還否定教會是解釋《聖經》的絕對權威,認為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於遵行教會條規,而在於個人的信仰;他提倡在教會儀式中使用民族語言代替拉丁文。為瞭使基督教徒在做彌撒時能使用民族語言,他寫瞭大量德語宗教歌曲,如《高興吧,全體基督教徒》、《我在深重的苦難中向你呼喊》、《主啊,我們贊美你!》、《贊美你,耶穌》、《我們的主是一個堅固的堡壘……》、《我們懇求聖靈》等。其中一部分是由拉丁文宗教歌曲改編的,如《主啊,我們贊美你!》,大部分是根據《聖經》的有關章節、特別是贊美詩創作的。如《我們的主是一個堅固的堡壘……》就是根據第46贊美詩寫成,語言簡潔而有力,表達瞭路德派教徒的戰鬥團結和勝利信心。恩格斯稱這首歌是“16世紀的馬賽曲”。

  路德在瓦特堡用瞭12年時間把《聖經》翻譯成德文。在翻譯中,他遵循通俗、明瞭、能使人民普遍接受的原則,創作瞭第一部《民眾的聖經》。這部聖經以圖林根一帶比較統一的公文用語為基礎,吸收瞭中東部和中南部方言中的精華,創造瞭許多新的詞匯,對德國語言的統一和發展起瞭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