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重要碑刻。1978年在陝西省西安城西基建施工中發現。出土位置恰在唐掖庭宮西南,與《長安志》所載內侍省的位置相符。

  碑通高3.6米。螭首,高0.9米,上端正中刻有寶珠。碑額圭形,篆書“大唐重修內侍省之碑”。碑身高2.1米,寬0.94~0.98米,厚0.32米,上部略窄,碑文末刻“光化二年(899)歲次己未六月癸亥朔二十七日己醜建”。龜趺,高0.62米。碑身自中部斷裂,除斷裂處文字稍有殘闕外,其餘均完好。碑文共40行行,行70字,中有空格。由鄭璘撰文,董瑰篆額,閻湘書丹,三人均不見於史傳。碑文書法師承二王,風流妍妙,秀挺俊逸。碑側圖案為卷葉牡丹、裸身童子、孔雀、鳳鳥、瑞獸、迦樓邏等,基本是線雕,但在各圖形間或邊緣部分,有減地刻法。構圖與元和元年 (806)慧堅禪師碑側圖案相近,因此推測可能原是中唐碑石,唐末磨去原文加以利用的。

  碑文主要記述瞭對內侍省以及宮苑衙署、諸軍府庫、莊宅作坊等的修葺,以及對當政的樞密使景務修、觀軍容使劉季述等宦官集團的贊頌,反映瞭唐末宦官專政的歷史事實,同時對唐長安的宮室衙署在軍閥混戰中的破壞狀況以及唐司天臺的遷徙、內侍省等官署的位置等情況也有所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