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原址為清兩江總督衙署。1853年3月,太平軍攻克南京,並定都南京,後改名天京,將總督衙署擴建為天王府。1864年7月19日天京淪陷,天王府遭湘軍破壞,曾國藩又在此重建總督衙署。天王府是太平天國最高權力機構,洪秀全在這裏曾接見外國使者,舉行“金殿議事”,發佈《天朝田畝制》,批訂洪仁玕的《資政新篇》。後期朝儀《朝天朝主圖》也是以天王府內的金龍殿為中心而設計的。辛亥革命後為孫中山臨時總統辦公處。1927~1949年先後為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的的總統府。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王府東起黃傢塘,西至長江西街(碑亭巷),南起利濟巷和科巷,北至浮橋、太平橋。宮城有內外二重。外城名太陽城,周長十餘裡,內城名金龍城,城外有壕。太陽城正門為天朝門,門前為禦溝,溝上建橋,橋前設照壁,其他建築有牌樓、鐘鼓樓、下馬坊、朝房等。金龍城正門為聖天門。建築有東西朝房、正殿和穿堂、二殿、三殿、內宮等。正殿榮光殿,俗稱金龍殿,重簷彩繪,高大雄偉。宮後部為後林苑。正殿東西兩側為花園。清軍占領天京時,天王府建築被焚毀,現存大殿、暖閣、穿堂、西花園及大殿前東西兩廡均為清末和國民政府時重建。

  西花園水池中的石舫建於清乾隆年間,太平天國時重新修建。相傳天王洪秀全經常來此,並曾召開過重要軍事會議。石舫長12米,寬4.5米。1954年在西花園水池內,打澇出天王洪秀全的“綸音碑”碑額、碑座以及石鼓,1976年在西水榭(即夕佳樓)附近發現瞭“侍衛府胡衙”石碑等文物。1951年郭沫若題寫的“太平天國起義百年紀念碑”立於天王府照壁前。天王府現在為江蘇省政協等機關使用,設有專人負責文物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