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皇宮。原名盛京宮闕,後稱奉天行宮。在遼寧省瀋陽市舊城中心。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有建築90餘所,300餘間,是中國現存僅次於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築。在建築藝術上承襲瞭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集漢、滿、蒙族建築藝術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瀋陽故宮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明天啟五年,1625),建成於清崇德元年 (明崇禎九年,1637)。清順治元年(16444),清政權移都北京後,成為“陪都宮殿”。從康熙十年(1671)到道光九年(1829)間,清朝皇帝11次東巡祭祖謁陵曾駐蹕於此,並有所擴建。

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以崇政殿為核心,從大清門到清寧宮為中軸線,分為東路、中路、西路3個部分。

  大政殿為東路主體建築,是舉行大典的地方。前面兩側排列亭子10座,為左、右翼王亭和八旗亭,統稱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議政之處。大政殿於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為篤功殿,康熙時改今名。殿為八角重簷攢尖頂木結構。在須彌座的臺基上,繞以青石欄桿,殿宇八面全由木隔扇門組成。正門前金龍蟠柱,殿頂為黃琉璃瓦綠剪邊。殿內彩繪梵文天花,團龍藻井。

  中路為整個建築群的中心,分前後3個院落。南端為照壁、東西朝房、奏樂亭;前院有大清門、崇政殿、飛龍閣、翔鳳閣;中院有師善齋、協中齋、鳳凰樓;後院是以清寧宮為主的五宮建築。中院和後院兩側各有一跨院,稱東宮、西宮。東宮有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西宮有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文武群臣候朝之處。為五間硬山式建築,正脊、垂脊及兩山的“墀頭”均以五彩琉璃鑲造。

  崇政殿是故宮的正殿,建於後金天聰時,是清初朝會之所,為五間九檁硬山式,俱辟隔扇門,前後有出廊,圍以石雕欄桿。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內徹上明造,梁架全部為和璽彩繪。殿前東置日晷,西設嘉量。殿後是鳳凰樓,同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永福宮、麟趾宮五宮建在近4米的高臺之上,四周繞以高墻,獨成一座宮院。鳳凰樓建於後金天聰年間(1627~1635),是休息和宴會之所,入關之後,曾存放玉璽、帝王像及行樂圖。樓為三層歇山式,深廣各3間,四周有圍廊,頂蓋黃琉璃瓦綠剪邊。

  西路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增建。包括戲臺、嘉蔭堂、文溯閣、仰熙齋等,最前面為校馬場。

  文溯閣是清代收藏《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為三重簷硬山前後出廊式建築,黑琉璃瓦綠剪邊。梁枋間彩繪“白馬獻書”圖案。東側有一碑亭,內立乾隆親撰的《禦制文溯閣記》(正面)和《宋孝宗論》(背面)。碑文詳細記錄瞭建閣經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

  沈陽故宮在清朝滅亡後,被辟為博物館,是中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先後稱為沈陽古物陳列所,奉天故宮博物館,國立沈陽故宮博物院,故宮陳列所等。1949年以來,對故宮的建築進行瞭全面的維修。1955年命名為沈陽故宮博物館。1986年改為沈陽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