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鑄造或錘、焊接而成的金、銅胎上,焊住金或銅絲片掐成的圖案,填各色矽酸鹽類琺瑯料,經焙燒、打磨、鍍金而成的複合工藝器物。中國元明兩代稱為“大食窯”,又稱“鬼國窯”、“鬼國嵌”,清內廷稱為掐絲琺瑯,民間稱為“景泰藍”,沿襲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故宮博物院對其收藏的景泰款掐絲琺瑯和大量清代實物進行瞭系統的整理和研究,掌握瞭景泰內廷琺瑯以及清代宮廷和各地掐絲琺瑯的特點,瞭解到中國古代掐絲琺瑯的演變系列。依其發展沿革及特點,可分為元明清3期。

  元代(1271~1368)掐絲琺瑯 中國掐絲琺瑯元代稱“大食窯”,即早期大食國工匠在中國燒造的阿拉伯掐絲琺瑯。14世紀末,中國工匠已完全掌握瞭掐絲琺瑯技術。但在造型、圖案上卻逐步揚棄瞭阿拉伯因素,使阿拉伯掐絲琺瑯中國化、民族化。迄今所見,傳世的元代掐絲琺瑯都是中國化之後的產品,其造型、圖案與青花瓷器相通。代表性器物有掐絲琺瑯獸耳三環尊、勾蓮鼎式爐、纏枝蕃蓮爐、纏枝蓮梅瓶等。已有淺藍、寶藍、大紅、黃、白、紫、綠等色及其配色。掐絲琺瑯獸耳尊的器身原系元代纏枝蓮掐絲琺瑯蓋罐,它標志元代掐絲琺瑯業已成熟,並形成瞭自己的民族風格與藝術特色,大食窯的名稱已名不副實。

  明代(1368~1644)掐絲琺瑯 明代初年(1368~1424)的北京掐絲琺瑯制品有香爐、花瓶、盒、盞之類,僅供婦人閨閣中用,在文人心目中不夠高雅,不能充作文房清玩。雲南掐絲琺瑯工匠善制盞杯,在京販賣。明內廷的禦用監擔負著皇傢掐絲琺瑯器的燒造。此期掐絲琺瑯的色彩和裝飾尚與元代接近而略有變化。有一種琺瑯器變得淡雅,透明度減弱,顯示瞭這50 年間出現的變化。宣德(1426~1449)年間宮廷掐絲琺瑯工藝相當發達,最典型的一件是掐絲琺瑯雲龍蓋罐,禦用監造,精工細作,體積豐碩,器身上奔戲寶珠的行龍大有呼風喚雨之勢,宛然如生。此時的琺瑯有淺藍、寶藍、大紅、墨綠、嬌黃、硨磲白等色,濃鬱醇厚,呈現出和田玉的溫潤光澤,堪稱明代掐絲琺瑯的重器。景泰(1450~1456)款掐絲琺瑯小觚也是禦用監所造,通身掐絲纏枝寶相花,淺藍地,填以大紅、淺黃、硨磲白、寶藍、豆綠、黃綠等7色,色調淡雅、失透,細潤可愛。其後的成化、弘治 (1465~1505) 時不見紀年掐絲琺瑯器,可能是沿著景泰琺瑯繼續發展。嘉靖 (1522~1566) 時掐絲琺瑯有雲龍紋圓盤,掐絲宕蕩無羈,而稍顯潦草,琺瑯色調類似景泰器,而黃琺瑯略淡,大紅琺瑯、墨綠琺瑯又顯深邃並有一定的透明度,盛行纏枝勾蓮、獅戲、海獸、蟠螭、葡萄等圖案。爐瓶之類的室內清供增多。其琺瑯色調、掐絲風格、造型圖案與景泰掐絲琺瑯有不少區別,如暖色調琺瑯稍有增強、掐絲粗放、吉祥圖案增多等,但其變化尚非十分突出。萬歷(1573~1644)時掐絲琺瑯工藝在琺瑯色調的搭配上發生瞭一次顯著變化,一改由元至明嘉靖300餘年間以冷色為基調的風格而以暖色或中間色為基調,顯得熱烈絢麗,與五彩瓷頗有相似之處。其掐絲粗細不勻、圖案繁瑣、組織松散是它的缺點。器形有爐、瓶、盒、盆、盤、蠟臺等,圖案有龍戲珠、松竹梅、魚藻、歲寒三友、蝠鹿、纏枝勾蓮、牡丹、梔子等花卉。宮廷所制掐絲琺瑯,器胎厚重,鍍金足赤閃爍耀目。民間廠肆所制則銅胎輕薄,鍍金量次不足,現已大部脫落。大紅琺瑯更為鮮艷,使用較多,為天啟、崇禎(1621~1644)時所承繼,在掐絲琺瑯史上別具一格。

  清代(1644~1911)掐絲琺瑯 工藝甚為發達並波及地方,有宮廷制品和北京、揚州、廣州等地的制品。

  ①宮廷掐絲琺瑯。康熙十九年(1684)設琺瑯作,以明景泰時內廷琺瑯為榜樣,生產瞭大量景泰款掐絲琺瑯和康熙朝本色的掐絲琺瑯。在藝術和色調上逐步放棄瞭明萬歷掐絲琺瑯的暖色格調和掐絲不勻,恢復瞭景泰掐絲琺瑯的風格並有長足的發展。康熙(1662~1722)款掐絲琺瑯器有細絲涅琺瑯、粗絲淡琺瑯、勻絲濃琺瑯等3種。細絲涅琺瑯有纏枝勾蓮球,以不透明的紫琺瑯、淺藍琺瑯為基調,琺瑯色調灰濁陳舊,顯得古色古香,多用於仿景泰掐絲琺瑯;粗絲淡琺瑯和勻絲濃琺瑯器,均以淺藍琺瑯為地,色調偏冷,器形有盒、碟、爐、香薰 (冠架 )尊以及桌、椅、屏等傢具陳設,配色絢麗如錦,形成瞭清代掐絲琺瑯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雍正 (1723~1735) 時由於胤禛本人偏愛畫琺瑯,故內廷掐絲琺瑯制品甚少,僅有幾件掐絲琺瑯軸頭傳世,風格近似康熙勻絲濃琺瑯,出現瞭清代掐絲琺瑯史上的一個低谷。乾隆帝(1736~1795)非常喜愛掐絲琺瑯,並命養心殿造辦處琺瑯作生產瞭種類繁多、難以計數的掐絲琺瑯器,其中有碗、盤、缽、盒、瓶、罐、尊、觚、奩、爐、燭臺、文房用具、佛、菩薩、七珍、八寶、佛塔、如意、鐘、鼻煙壺、仙鶴、壽桃、傢具嵌片等,造型端莊華美,掐絲工整嚴緊,琺瑯失透,溫潤似玉,色調典雅,光澤渾厚,形成瞭清代宮廷掐絲琺瑯的典型風格。依其藝術格調可分為仿景泰琺瑯、仿古之作和應時之作3種。仿景泰琺瑯,僅重款識,其器形、掐絲、琺瑯均缺乏古意,與景泰琺瑯毫無共同處。仿古掐絲琺瑯是以青銅彝器為范本而制的擺設性器物。時作琺瑯包括各類陳設性、祭祀性的文房四寶、佛供器、屏風、如意以及有一定實用功能的碗、盤、壺等器。現存最大的掐絲琺瑯器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造梵華樓掐絲琺瑯佛塔6座與乾隆四十七年(1782)造寶相樓掐絲琺瑯佛塔6座,每座高達2.3米,底寬0.94米,堪稱乾隆時掐絲琺瑯重器,為清代掐絲琺瑯史的最高峰。此後,即急轉直下地走向下坡路。嘉慶(1796~1820)時掐絲琺瑯基本上仍沿襲乾隆晚期的作工和風格,無發展。道光(1821~1850)時掐絲琺瑯甚少,以道光五年(1825)由養心殿造辦處琺瑯作燒造的永陵掐絲琺瑯五供為代表,其造型、圖案、掐絲、琺瑯均接近乾隆晚期風格。此後,養心殿造辦處琺瑯作制品更少。同治帝後內廷所需掐絲琺瑯完全依靠北京民間廠肆供應。

  ②北京掐絲琺瑯。掐絲琺瑯業已具有相當規模,產品數量龐大,成為宮廷掐絲琺瑯生產的後備基地。清初產品單薄樸素,乾隆時期受宮廷掐絲琺瑯工藝的影響,風格近似宮廷。至光緒 (1875~1908) 時受到宮廷采辦和出口需要的刺激,北京民間琺瑯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光緒十年(1884)慈禧50壽辰,內務府大臣福焜等貢進的掐絲琺瑯鳳凰、壽桃等代表瞭北京掐絲琺瑯的水平和氣魄。

  ③揚州掐絲琺瑯。在乾隆時有瞭很大發展,生產瞭大量瓶、罐、爐、燈、瓶等器,並貢進宮廷。其器形別出新意,圖案變化多端,琺瑯色調也偏冷,冷暖色調對比強烈,琺瑯氣孔較密,掐絲細勁流暢,與內廷掐絲琺瑯的藝術風格截然不同。揚州掐絲琺瑯還用於室內裝飾鑲嵌。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掐絲琺瑯器中,有一部分是18世紀揚州的兩淮鹽政貢品。

  ④廣州掐絲琺瑯。模仿北京景泰藍而又略有損益。有碗、盤、爐、盆、盒和嵌片等,特點是:掐絲生動,琺瑯鮮艷,地色稍深,用藍色地,掐絲回曲活潑,繁密緊湊,與北京掐絲琺瑯不同。它的盛期在乾隆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