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藏式佛教寺院建築。位於河北省承德市獅子溝北側,占地22萬平方米,為承德外八廟中規模最宏大者。始建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完成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為慶賀乾隆六十壽辰及次年皇太後八十壽辰而建。廟址位於山麓,主體建築位於山巔,60餘座(現存40餘座)平頂碉房式白臺和梵塔白臺隨山勢呈縱深式自由佈局,無明顯軸線。全廟佈局、氣勢仿拉薩佈達拉宮,俗稱“佈達拉宮”。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普陀宗乘之廟

  全廟按建築佈局分前、中、後三部分。前部自廟前五孔石橋始,有山門、碑亭、五塔門;中部有琉璃牌坊、白臺塔院;後部大紅臺是該廟的主體建築組群。

  山門和碑亭為中國漢式建築清代宮式做法。亭內滿、漢、蒙、藏文字的《普陀宗乘之廟碑記》、《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碑刻,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亭北的平頂城臺式五塔門上連建黑、白、黃、綠、紅五色喇嘛塔。

  牌坊亦為漢式清代宮式做法,三間四柱七樓,表面以黃綠為主調的彩色琉璃鑲成,十分華麗。內院式白臺建有梵塔20餘座,平面、層數、高度、造形各異。白墻,紅色梯形盲窗,滿面黃琉璃蓋頂的女兒墻,呈現出漢族結構、藏族形式的建築風貌。

  後部大紅臺建築為:大白臺上由3組不同型體的建築組合而成。中部大紅臺內由面闊進深各七間重簷攢尖鎏金瓦頂的萬法歸一殿及其四面群樓組成,樓頂西北角建有鎏金瓦頂重簷六角亭“慈航普渡”。東部大白臺內由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單簷歇山綠琉璃瓦頂“洛伽勝境”和其南部的禦座樓及其四面圍廊樓組成。圍廊樓頂東北角建有鎏金瓦頂重簷八角亭“權衡三界”。西部一院為四面各面闊五間的千佛閣。整組建築依天然之地勢,將規模不同之建築連為一體,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整體造型呈現出單體漢式建築融匯在藏式建築群體之中,意匠設計的獨到尤為珍貴。白臺高17米,下部以花崗巖條石砌築,上部糙砌磚墻表面,飾白灰漿,壁面設三層梯形紅盲窗。大白臺基座之上為七層高的大紅臺,臺高25米,上寬58米,下闊59米。紅臺迎面中央嵌按6層佛龕,臺頂上沿按琉璃佛塔寶頂,兩側並列34座佛龕墻頂按八寶,既有西藏佈達拉宮的特色,又不完全雷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普陀宗乘之廟得到瞭及時的搶修。1976年以來,作為國傢項目撥專款進行全面修繕,工程仍在繼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