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卷,孔子五十一代孫孔元措撰。元措字夢得,金承安二年(1197)襲封衍聖公。此前宋元豐八年(1085)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翰纂修《傢譜》,宣和六年(1124)孔子四十七代孫孔傳撰《祖庭雜記》,孔元措將兩書合在一起,又參考載籍,正誤補闕,並錄林廟舊碑全文,兼述金皇統、大定、明昌以來崇奉孔子故事,又冠以圖像,將原來兩書三卷十八門五百四十三事,增益為十二卷二十六門八百四十事,曲阜文獻,自此完備。此書成於金正大四年(1227),並鐫版於金都南京(今河南開封),初版版久失。蒙古壬寅(1242),耶律楚材奏準皇帝,令孔元措赴闕裡奉祀,元措歸闕裡後即增補校正,重雕此書。壬寅為蒙古太宗之皇後乃馬真氏稱制元年,即宋淳祐二年,金朝已亡,當時蒙古未建年號,因以幹支紀歲。

  本書為孔元措歸闕裡後重雕之本。半葉八行,行20字,白口,左右雙邊。書中有清代學者錢大昕、瞿中溶、黃丕烈、邵淵耀的題跋和孫星衍、吳翌鳳的題款。

  傳世的蒙古刻本極為罕見,此本代表瞭蒙古早期的雕版印刷水平,紙墨古雅,字劃精美,是金元時期雕版印書中的上品,黃丕烈稱之為“驚人秘籍”,錢大昕謂“予所見金元槧本,未有若是之完美者”。書中保存瞭大量闕裡文獻,世無二帙,前人目錄中亦罕見著錄,是研究孔子和曲阜史地的珍貴資料。兩漢以來孔氏廟林碑刻,舊書隻錄碑目,此書則盡載舊碑全文,可補諸傢碑錄之闕。書中有何元錫印、錢塘何氏夢華館藏書印、丕烈、蕘夫、士禮居、汪士鐘印、閬源真賞等印。此書原為曲阜孔氏藏本,清乾嘉時,孔氏贈予其婿何元錫,何轉讓給黃丕烈,再歸汪士鐘,又入瞿氏鐵琴銅劍樓,後為當代藏書傢陳清華收得。今藏北京圖書館。商務印書館曾將此書影印,編入《四部叢刊續編》,又收入《續古逸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