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封建社會之後出現的一個少數人剝削多數人的社會制度。在資本主義社會裏,資本傢佔有生產資料,被剝奪瞭生產資料的工人不得不把自己的勞動力作為商品出賣。

  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確立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首先出現在西歐。14~15世紀,義大利北部的一些城市出現瞭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這些地方是當時東西方貿易交往的中心。商業的發展擴大瞭封建社會內部的商品生產,促進瞭封建制度瓦解解和階級分化的加劇,許多農民和手工業者被剝奪瞭勞動手段而轉化為雇傭工人。16世紀,美洲的發現和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瞭新的活動場所,瘋狂的殖民擴張和罪惡的奴隸貿易導致瞭資本原始積累的迅速擴大,荷蘭、英國和法國成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核心地區。

  早期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形態是工場手工業。資本傢把原料交給勞動者去加工,讓他們各自在傢裡操作;或者把他們聚集到一個工場裡一起勞動。但在封建社會裡,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受到嚴重的束縛,行會特權、地方特權和等級特權的存在,使統一的民族市場難以形成,阻礙著生產技術的改進,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得不到社會的承認,經濟利益也得不到保障。解除種種封建桎梏,一般是通過資產階級革命來實現,在某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則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來完成。1640年開始的英國革命和1789年開始的法國革命是在歐洲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革命,反映瞭歷史發展的要求,結束瞭君主專制的統治,建立瞭代議制國傢,標志著資本主義社會在歐洲開始確立。政治革命的勝利帶來瞭經濟領域更深刻的變革。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開始。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使機器作業戰勝手工勞動,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工業生產。工業革命使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大為增強,他們以大工業生產的價格低廉的商品為武器,不僅摧毀瞭國內的手工業生產,使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在全社會逐步居於統治地位,而且得以征服一切落後的民族,打破他們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開拓瞭世界市場。與此同時,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也不斷上升,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階級。

  資本主義社會的興起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重大進步。新興的資產階級具有時代的進取精神,強調人的價值,提倡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他們把原來屬於小農和手工業者所有的分散、簡陋的生產資料集中起來,並不斷改進和擴大,使之變成日益強大的生產力,促進瞭民族市場的形成和國傢的統一。

  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確立以後,其本身所固有的各種矛盾就暴露出來瞭。各種矛盾根源於資本主義私有制。在這種制度下面,各個企業都用自己得到的原料為市場生產,彼此進行激烈的競爭。從而推動每個企業的資本傢不斷改進機器,改進勞動組織與結構,提高生產能力,目的是保證取得利潤。機器的不斷改進,加深瞭勞動者的貧困。更多的城鄉小生產者破產瞭,工廠工人也被排擠,從而形成一支赤貧的失業工人後備軍。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另一極是貧困的積累,成瞭資本主義社會的特點。貧困的積累意味著市場的縮小,人民群眾的消費被限制到最低水平,無法消化大工業生產出來的日益增多的產品。生產過剩引起經濟危機,整個社會陷入混亂。資產階級用來克服危機的辦法,一方面是大量消滅生產力和過剩的產品,另一方面是搶占殖民地,奪取新的市場。這些辦法暫時使經濟復蘇,但隨著生產不斷擴張,危機也變得更全面、更猛烈。1825年歷史上第一次經濟危機從英國開始,隨後就周期性地每隔10年左右爆發一次,在30年代越出英國范圍,到1847年演變成世界規模。

  經濟危機的頻繁出現,說明生產力的發展已經受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阻礙,生產力起來反抗生產關系瞭。資本主義生產不僅產生瞭這些矛盾沖突,同時也創造瞭解決這些矛盾沖突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它把成百成千的工人集合在一個工廠裡勞動,共同使用生產資料,生產從而具有社會的集體主義的性質。同時,工人由於被組織起來,受到紀律的培養,從而達到革命的團結。這樣,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就發展起新的、更高的因素,使這個社會逐漸變成過時的和沒有存在的理由。經濟發展的規律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既然生產形式改變成社會的集體主義的形式,它最終必然把資本主義的私人占有制引向社會的集體所有制。資本主義為自己造成瞭掘墓人,這個掘墓人或遲或早要把它送進墳墓。

  從19世紀30年代起,英法兩國無產階級成為一支強大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1848年6月,巴黎爆發瞭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第一次偉大的國內戰爭,整個歐洲都被它所驚動。法國資產階級開動全部國傢機器來捍衛自己的利益。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起義的血腥鎮壓,揭去瞭資產階級國傢是所謂“理性的王國”的面紗,充分暴露瞭所謂“自由、平等、博愛”的虛偽性。血的事實教育瞭無產階級:一切形式的資產階級國傢,無論是君主國還是共和國,都是資本奴役勞動的工具。無產階級要掌握政權,必須首先摧毀資產階級國傢機器。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第一次打碎資產階級國傢機器的革命,是建立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英勇嘗試。

  帝國主義時期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在一些先進國傢,首先是德國和美國發展到新的階段,變成帝國主義。在帝國主義時期,科學技術和經濟的迅猛發展,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達到瞭不能相容的地步。經濟危機不再是每十年一次,而是越來越頻繁地發生,破壞力也越來越大。於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結構中出現瞭壟斷組織。這是競爭和經濟危機引起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的結果。在競爭過程中以及在經濟危機時期,一些資本傢打垮許多資本傢,大量技術落後的中小企業被少數采用新技術的大企業所兼並。新型的大企業又彼此結成壟斷同盟,往往在一個工業部門裡壟斷其生產總量的十分之七八。銀行業也發生瞭同樣的過程,形成少數最大的銀行,把持瞭全國資本和貨幣收入很大一部分。它不僅吞並中小企業,還控制壟斷組織,把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融合成為金融資本。金融資本對其他形式的資本的優勢使金融寡頭占據統治地位。它把分散的經濟統一為全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把過剩的資本輸出國外,輸往落後國傢,使金融資本的密網佈滿全世界,使世界分為極少數高利貸國和絕大多數債務國。因此,帝國主義時代又稱金融資本時代

  金融資本壟斷組織的出現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通過盲目沖突,實現局部調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一種手段。擁有億萬巨資的大財團有可能用以前遠不能相比的辦法來推進技術革新和設備現代化,對市場信息作出大致的估計,霸占一定的原料來源,把生產領導權相對集中並比較有計劃地進行生產。這就擴大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容量,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但是,以金融資本和壟斷組織為標志的私人資本集體化,並沒有沖破私有制度的框框,也不能解決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矛盾。

  在帝國主義時期,資產階級更多地使用收買工人階級上層的政策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通過他們在工人中間散佈各種機會主義思想。首先使用這種政策的是英國的資產階級。但帝國主義戰爭的災難空前迅速地喚醒瞭人民大眾,促使世界人民起來同帝國主義作鬥爭。俄國是一個中等資本主義發展水平的國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1917年社會主義革命在那裡首先取得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東歐等許多國傢也脫離瞭資本主義體系。世界歷史進入瞭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代。

  20世紀末21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出現瞭新的變化,在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有所發展。國傢不僅掌握一部分國有企業,而且直接幹預經濟生活,實行“福利國傢”政策,從而在一定時期內、一定程度上使生產關系局部地適應瞭生產力的發展,緩和瞭階級矛盾,某些國傢甚至一度出現經濟高漲。但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瞭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並發的危機,這說明,無論是以集體資本傢代替個體資本傢的一般壟斷資本主義,還是以國傢作為“總資本傢”代替集體資本傢的國傢壟斷資本主義,都不可能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社會終究要為社會主義社會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