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六朝建康淮水上的浮橋。“航”也作“桁”。又名朱雀橋。故址在今南京市內秦淮河上,一說在今中華門內;一說在中華門東北。朱雀航初建於三國吳,名南津大橋。東晉太寧二年(324),毀於王敦之亂。咸康二年(336),按杜預河橋法新建,因位於朱雀門外,更名朱雀航。新航長九十步,廣六丈,冬夏可隨水高下。其時,從今南京市通濟門到清涼山的秦淮河段上共有二十四航,此為最大,故亦名大航;與竹格航、驃驃騎航、丹陽郡城後航並稱四航。寧康元年(373),晉孝武帝曾“詔除丹楊竹格等四桁稅”(《晉書·孝武帝紀》)。劉宋大明五年(461),初作馳道,自宮城閶闔門抵大航為南馳道。朱雀航是六朝都城的南門鎖鑰和淮水南北的交通咽喉,平時,車馬填噎;有警,則撤航為備。東晉南朝發生在這裡的戰事很多,隋平陳後不見記載。唐劉禹錫詩《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即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