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周文化的重要遺址。位於陝西岐山與扶風兩縣交界處,北倚岐山,南臨渭河。西元前12世紀末或前11世紀初,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由邠遷此建都。前11世紀後半葉,文王遷都於豐後,這裏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漢時期,這裏已有青銅器出土。相傳著名的大豐簋、盂鼎、毛公鼎等重要青銅器均於清末出於岐山。科學的考古發掘始自20世紀50年代。現已初步確定,周原岐邑包括今岐山縣的京當、鳳雛、王傢嘴等村,扶風縣法門鎮、召陳、莊白、雲塘、齊傢等村,遺址分佈範圍東西長約7.5千米,南北北寬約7.5千米。2003、2004年,在周公廟一帶發現的帶字甲骨和大型墓地及夯土基址表明,這一帶是周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周原遺址包括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文化、周文化等多個時期的遺存。

圖1 史墻盤(1976年陜西扶風莊白村出土)

  先周、西周時期聚落 大型建築基址分佈范圍較廣,在莊白、召陳、齊鎮、雲塘、齊傢、鳳雛等多處地點都有發現。已發掘的典型建築基址有鳳雛甲組西周宮室建築基址、扶風召陳建築基址、雲塘建築基址等。這些建築基址有夯築高臺、柱礎、石子拼鋪的散水、道路,以及筒瓦、板瓦等遺物。手工業作坊有雲塘制骨作坊、岐山流龍嘴制陶作坊和在扶風縣齊鎮和岐山縣禮村附近的鑄銅遺址。先周時期墓葬分佈在賀傢村、王傢嘴和劉傢村一帶,多為中小型墓。在禮村、齊傢、雲塘、莊白等地清理瞭300餘座西周中小型墓葬。大型墓葬分佈於岐山腳下的黃堆村南。

  青銅器窖藏 據不完全統計,在20世紀約100年間,共發現青銅器窖藏近70處,每處出土青銅器少者1件,多者100餘件,共出土600餘件。銅器的時代從西周早期到晚期,埋藏年代基本在西周晚期,多位於大型建築附近。這些銅器制作精美,多有長篇銘文。如史墻盤銘文記錄瞭恭王以前西周列王的主要政治事件和史墻傢族7代人的歷史(圖1),衛鼎、衛盉銘文的內容涉及土地交換、訴訟判決、賞賜制度等,簋(圖2)、師同鼎銘文分別記述瞭周人同淮夷、北方筢狁的戰爭。

圖2 嚥簋

  周文化甲骨 鳳雛甲組建築基址西廂2號房間的窖穴中出土一批周人甲骨卜辭,共約17 400餘片碎甲骨,其中帶字甲骨290多片,字數約有600多個。內容涉及周與商,周與楚、蜀、巢等方國的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