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都城和政區。①唐蒲州(今山西永濟西蒲州)是西都長安(今西安市)與東都洛陽(今洛陽市)間的交通樞紐,皇帝常來往於兩都之間,開元九年(721)改蒲州為河中府,建號中都。當時學士韓覃上書反對,指出建中都是勞民傷財,“遺萬人之患”,“不恤危亡之變”,“不顧兆庶之困”(《通典·州郡典》)。同年即罷中都建制,廢府號,仍為蒲州。②859年,南詔王世隆稱帝,改國號大禮,國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市西北大理城)舊稱西京,至此改稱中都。③金原都都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市南白城),天德三年(1151)海陵王遣張浩擴建燕京,貞元元年(1153)正式遷都,改燕京析津府為中都大興府。城周三十七裡餘,實測18 690米,近正方形,故址略位於今北京市西城區西北部。為今北京正式作為首都之始(見金中都)。貞祐二年(1214)因蒙古南下,又遷都南京(今開封市)。蒙古取金中都後,初仍稱燕京,至元元年(1264)復號中都。四年改築新城於舊城西北,即今北京城區前身。九年,改稱大都。④元建行宮於興和路(今河北張北),為往來大都、上都、和林間的交通樞紐,至大元年(1308)建為中都,四年罷。⑤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以建業(今江蘇南京)“江南形勝,真足立國”,定為首都,而故鄉臨濠府(今安徽鳳陽)“前江後淮,據險通漕”(《國榷》卷三),依據周、漢兩京制度,建為中都,設中都留守衛,並大力營建城郭宮室。四年,又將附近通漕運的九州十八縣劃入境內,范圍相當今淮河中上遊及江蘇、安徽境內淤黃河流域,北達豐縣(今屬江蘇)、沛縣(今屬江蘇)、蕭縣(今屬安徽)、徐州(今江蘇徐州)、邳州(今江蘇邳州),東到五河(今屬江蘇)、泗州(今江蘇盱眙),西有信陽州(今河南信陽)、光州(今河南潢川),南至英山(今屬湖北)、霍丘(今屬安徽)、六安州(今安徽六安)。六年,改臨濠府為中立府。七年,改為鳳陽府。八年,朱元璋親臨中都,以過度勞費,下令停止營建工程。十三年,信陽州、光州等還屬河南;十四年,徐州等直隸京師;十五年,邳州改屬淮安府,六安州及所屬霍山、英山屬廬州府。轄境逐漸縮小。中都停建後,十四年,置中都留守司。中都城由外城、禁垣、皇城三重組成,面積近50平方千米,城內南北中軸線長6.75千米,兩側為官署衙門。現存遺址有皇城午門、西華門及西城垣,其中午門下有長達400米的漢白玉基座浮雕和大殿基礎上的蟠龍石礎,結構宏偉,雕刻精美,顯示瞭昔日的壯觀華麗和耗費的巨大人力、物力。⑥漢置中都縣,治今山西平遙西南。漢高祖十一年(前196)漢文帝封為代王,都中都,即此,十七年立為皇帝。北魏移於今榆次東,北齊又移今榆次。隋開皇十年(590)改名榆次。⑦金貞元元年(1153)改燕京路為中都路,治大興府(今北京城西南),貞元二年以後轄境相當今天津市及河北大城、文安、高陽、清苑、滿城以北,內長城以南,撫寧、昌黎以西和紫荊關以東地。1215年地入蒙古,改名燕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