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生物分類中物種的學名。由瑞典博物學傢C.von林奈在其所著《自然系統》中訂立,即人屬智人種,意思是“智慧的人”。主要體質特徵是:完全直立行走,四肢細而直,前肢不再作為支持和行動器官,而專門用作勞動和抓握的器官;有很發達的腦,重量大多在1 100~1 550克之間,平均腦量約1 350毫升;有很強的思維能力和發達的語言器官;頭骨的肌脊不明顯,額部圓隆,枕骨大孔基本上朝向下方,上上頜有犬齒窩,下頜出現頦隆凸;齒弓呈均勻的拋物線狀;鼻梁隆起,鼻尖發達,鼻孔朝下;有耳垂;面部表情肌特別發達,而且復雜;身體毛發稀少且短,完全沒有觸毛(或竇毛)。林奈定此種名時,尚未有任何人類化石的證據,所以他說的智人指的僅是現代人

  1868年,在法國多爾多涅區克羅馬農洞穴中發現5具人的骨骼化石。他們的體質特征與現代人的相差甚微,被定為克羅馬農人。人類學傢把克羅馬農人和後來發現的、與其體質形態相同的一些化石人類都歸於智人一個種內。從此智人不僅包括現代人,還包括化石智人

  20世紀中葉古人類學流行將人類的進化過程分為猿人(或原人)、古人、新人三個階段。新人階段對應於克羅馬農類型的人類;古人階段包括尼安德特人。隨著越來越多的在形態上介於直立人與克羅馬農人之間,而又與尼安德特人差別明顯的化石的發現,20世紀中後期至今人類學界將這樣的化石與尼安德特人合並稱為早期智人,而將克羅馬農人歸入晚期智人。但是也有學者仍舊將尼安德特人當作是與智人不同的另一物種,其餘的早期智人則被稱作古老型智人。  尼安德特人又分典型尼人非典型尼人。前者主要分佈於歐洲西部,後者在亞洲西部。前者的平均腦量可達1 500毫升以上,比現在的人還大。典型尼人身材粗短,小腿骨與大腿骨的比例比現代人小;非典型尼人則較與現代人接近。古老型智人的腦量比尼人小得多,介於直立人和現代人之間。早期智人牙齒的形態與直立人較為接近,而與晚期智人相差較大。早期智人生存的時間從中更新世晚期延續到晚更新世早期,即二三十萬年前延續到35 000年前。其中尼安德特人僅限於晚更新世。

   晚期智人的形態已與現在的人基本相同,所以又被稱為解剖學上現代智人。晚期智人在西歐最早出現於35 000年前,一般認為西亞在大約10萬年前就已有晚期智人,但也有人認為那些人類是早期智人與晚期智人之間的過渡類型。其他地區晚期智人出現的時間目前尚難確定。

  解剖學上現代智人(即晚期智人)的起源主要分為兩大學說:多地區進化說非洲起源說。前者主張亞洲和非洲的晚期智人分別主要來源於各該地區的早期人群,各地區之間有少量的基因交流。歐洲晚期智人的基因主要來源於亞洲和非洲,隻有一部分來自尼安德特人。非洲起源說又稱夏娃說,主張全世界的晚期智人和現代人都是大約20萬年前出現於非洲的一個小群體的後代,約在13萬年前其一部分子孫走出非洲,在歐洲和亞洲擴散分佈,完全地取代瞭原來住在那裡的古代人群。至於美洲和大洋洲的現代人(土著),兩種學說都認為他們不是起源於當地,前者來自亞洲,後者亦可能來自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