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京劇作品。上海京劇院根據小說《林海雪原》集體改編。1958年、1964年兩度上演。1965年由章力揮、陶雄、劉夢德、高義龍組成編劇組,對劇本重作修改加工。增加《深山問苦》一場和小常寶一人物,重寫唱段。劇本基本定型。1966年正式公演於上海。導演李仲林、關爾佳。童祥苓、賀夢梨飾楊子榮,沈金波、王寶山飾少劍波,季正奇、施正泉飾李勇奇,賀永華飾座山雕,孫正陽飾欒平,齊淑芳飾常寶。江青從1964年開始插手此劇劇,1967年後指令於會泳負責,1969年10月劇本改定,1970年正式演出,北京電影制片廠攝制成彩色戲曲藝術片。“文化大革命”後一度停演。經修改恢復演出,為上海京劇院保留劇目。故事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牡丹江地區。解放軍某部團參謀長少劍波率領小分隊進入深山,追剿盤踞在威虎山的座山雕匪幫。偵察排長楊子榮假扮土匪胡彪,以獻“聯絡圖”為名打入匪窟。除夕夜,乘威虎山舉行百雞宴之機,與滑雪趕來的小分隊及民兵裡應外合,聚殲群匪,生擒座山雕。劇作頗具傳奇色彩,在尖銳劇烈的戲劇沖突中,塑造瞭孤膽英雄楊子榮以及參謀長、李勇奇、小常寶的藝術形象。該劇註重劇本文學與音樂、舞臺美術、表演動作的總體藝術構思,在發揮京劇藝術特長的同時,借鑒其他藝術形式的手法,取得嘗試京劇表現形式革新的成功。如《深山問苦》一場中〔西皮〕“管叫日月換新裝”、《計送情報》一場中〔二黃〕“胸有朝陽”唱段。特別是《打虎上山》一場,成套的〔二黃〕“迎來春色換人間”唱段,配以多樂部伴奏曲,構成一部大氣磅礴的交響詩。馬舞和《急速出兵》一場的集體滑雪舞蹈,為京劇表演創新的精彩片斷,備受稱贊。

京劇《智取威虎山》劇照(童祥苓飾楊子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