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馬克思批判P.-J.蒲魯東的哲學思想和經濟思想的論戰性著作,是第一次公開發表的馬克思的成熟作品。全名為《哲學的貧困——答蒲魯東先生的“貧困的哲學”》。1847年1~6月,《哲學的貧困》用法文寫成,6月15日馬克思為該書寫瞭一個簡短的序言,7月初正式出版。

《哲學的貧困》封面

  全書由兩章構成。第一章主要是批判蒲魯東自詡的偉大發現——價值理論。這時馬克思已經意識到勞動價值論的意義,初步提出瞭剩餘價值理論的基本要點。第二章著重批判蒲魯東的唯心史觀和形而上學的方法,闡發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同時針對蒲魯東的改良主義幻想,提出瞭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論述瞭工人運動的理論和策略以及有關共產主義的某些理論問題。

  蒲魯東認為現實的經濟關系不過是經濟范疇的體現。馬克思在批判這種本末倒置的唯心主義觀點時,深刻地指出,生產關系以及決定它的生產力是客觀存在,是人們不能隨意選擇的。經濟學的范疇不過是人們的社會關系的理論表現。所以,這些觀念、范疇也同它們所表現的關系一樣,不是永恒的,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有什麼樣的生產關系,相應地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這時,馬克思已不再把人們在生產中形成的關系叫作“交往形式”,而直接稱為“生產關系”。同時,馬克思還指出,生產力不僅包括生產工具,而且還包括勞動者。

  蒲魯東不懂得辯證法。在他看來,任何經濟范疇都有好壞兩方面,它們加在一起就構成經濟范疇所固有的矛盾,而矛盾的解決或揚棄就在於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壞的方面。馬克思批駁瞭他對黑格爾辯證法的庸俗理解,指出:“兩個矛盾的方面的共存、鬥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的范疇,就是辯證運動的實質。”馬克思的這個表述第一次科學地指明瞭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哲學的貧困》進一步發展瞭《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基本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馬克思後來曾說:“我們見解中有決定意義的論點,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為反對蒲魯東而寫的著作《哲學的貧困》中第一次作瞭科學的、雖然隻是論戰性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