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長篇小說。L.N.托爾斯泰著。作於1863~1869年。

  “戰爭”與“和平”是小說的兩大中心:既寫1805~1807年和1812年的戰爭活動,也寫戰場外的俄國社會生活。小說描寫瞭兩種類型的貴族:一類接近宮廷,優雅華貴,但道德敗壞,利慾薰心,醉生夢死,崇拜法國文化,漠視祖國的命運;另一類是理想化的宗法制領地貴族,主要以羅斯托夫伯爵和包爾康斯基公爵兩傢為代表,忠厚慷慨,感情熱烈,富於愛國主義精神神。屬於後者的彼埃爾、安德烈和娜塔莎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人物,在他們身上體現瞭作者對俄國出路的思考。

  安德烈喜歡自我分析,致力於社會問題和人生目標的探索。他兩次參戰衛國,並為之獻出年輕的生命。死前幾天,領悟到人生的意義在於愛:愛是死的對立物,愛是生命。彼埃爾在探尋人生目的和社會出路的問題上,與安德烈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後者追求的是行動的理想;前者則主要是尋找一種道德的理想,追求一種精神上能得到滿足的生活。他們都飽嘗生活中的甘苦,都在衛國戰爭中瞭解到人生的真諦,並在精神上得到新生。最後安德烈因負傷死去,彼埃爾成為十二月黨人。

《戰爭與和平》英文版封面

  娜塔莎是作者筆下最迷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少女時代天真爛漫,與其他矯揉造作的貴族小姐形成鮮明對照,但因此吃盡苦頭。同安德烈訂婚後,曾受花花公子阿那托爾的勾引,幾乎同他私奔。安德烈回國後,婚姻解除。她想服毒自盡。衛國戰爭的炮聲震撼瞭她的心靈,重新激起身上的美好品質。莫斯科大撤離時,要求母親卸下自傢的財產,把車讓給傷員使用;聽到安德烈身負重傷,毅然前去護理,請他寬恕,表現出毫不矯情的坦誠精神。與彼埃爾結婚後,完全沉湎於傢庭生活的幸福之中,成為典型的賢妻良母。作者以飽含詩意的筆觸為他喜愛的女主人公安排的最後歸宿,反映瞭他對婦女問題的看法:婦女的使命“不在學校,不在會議室,而在臥室裡”。

  小說所歌頌的真正愛國英雄是人民,許多下層出身的士兵和軍官,以及成千上萬的老百姓在戰爭中同仇敵愾,浴血奮戰,趕走瞭侵略者。作者意在表明,“優秀”貴族和人民的合作才是俄國的出路。

  小說卷帙浩繁,規模宏大,成為一部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的史詩,內容紛繁交錯,出場人物達600名之多,但情節的發展十分清晰,結構極為完美,既有冷靜的敘述、詩意的抒情、激烈的政論,還有細膩的心理描寫,更有用以揭示心靈奧秘的後來被稱為“意識流”手法的閃光,顯示瞭作者非凡的藝術才華,並為他贏得世界一流作傢的殊譽。小說發表百年,蘇聯著名電影導演S.F.邦達爾丘克將其改編搬上銀幕。

  在中國,20世紀30年代初期有郭沫若的不完全譯本(第一至第三分冊),40年代初期出版郭沫若、高地的全譯本,之後不斷有新譯本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