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位於中國西南邊陲。北連川、藏,東接黔、桂,南西分別與越南、老撾、緬甸為鄰。面積約39萬平方千米。省會昆明市。

行政區劃

  雲南省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1個縣級市,76個縣,29個自自治縣,13個市轄區(見雲南省行政區劃表)。

雲南省行政區劃表(2011)
昆明市

呈貢區

盤龍區

五華區

官渡區

西山區

東川區

安寧市

晉寧縣(昆陽鎮)

富民縣(永定鎮)

宜良縣(匡遠鎮)

嵩明縣(嵩陽鎮)

石林彝族自治縣(鹿阜鎮)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屏山鎮)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仁德鎮)

普洱市

思茅區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寧洱鎮)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聯珠鎮)

景東彝族自治縣(錦屏鎮)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威遠鎮)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恩樂鎮)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勐烈鎮)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娜允鎮)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勐朗鎮)

西盟佤族自治縣(勐梭鎮)

玉溪市

紅塔區

江川縣(大街鎮)

澄江縣(鳳麓鎮)

通海縣(秀山鎮)

華寧縣(寧州鎮)

易門縣(龍泉鎮)

峨山彝族自治縣(雙江鎮)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桂山鎮)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澧江鎮)





曲靖市

麒麟區

宣威市

馬龍縣(通泉鎮)

沾益縣(西平鎮)

富源縣(中安鎮)

羅平縣(羅雄鎮)

師宗縣(丹鳳鎮)

陸良縣(中樞鎮)

會澤縣(金鐘鎮)

昭通市

昭陽區

魯甸縣(文屏鎮)

巧傢縣(白鶴灘鎮)

鹽津縣(鹽井鎮)

大關縣(翠華鎮)

永善縣(溪落渡鎮)

綏江縣(中城鎮)

鎮雄縣(烏峰鎮)

彝良縣(角奎鎮)

威信縣(紮西鎮)

水富縣(向傢壩鎮)

麗江市

古城區

永勝縣(永北鎮)

華坪縣(中心鎮)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黃山鎮)

寧蒗彝族自治縣(大興鎮)

迪慶藏族自治州

香格裡拉縣(建塘鎮)

德欽縣(升平鎮)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保和鎮)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景洪市

勐海縣(勐海鎮)

勐臘縣(勐臘鎮)





保山市

隆陽區

施甸縣(甸陽鎮)

騰沖縣(騰越鎮)

龍陵縣(龍山鎮)

昌寧縣(田園鎮)

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市

祥雲縣(祥城鎮)

賓川縣(金牛鎮)

彌渡縣(彌城鎮)

永平縣(博南鎮)

雲龍縣(諾鄧鎮)

洱源縣(茈碧湖鎮)

劍川縣(金華鎮)

鶴慶縣(雲鶴鎮)

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西鎮)

南澗彝族自治縣(南澗鎮)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詔

鎮)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芒市

瑞麗市

梁河縣(遮島鎮)

盈江縣(平原鎮)

隴川縣(章鳳鎮)

楚雄彝族自治州

楚雄市

雙柏縣(妥甸鎮)

牟定縣(共和鎮)

南華縣(龍川鎮)

姚安縣(棟川鎮)

大姚縣(金碧鎮)

永仁縣(永定鎮)

元謀縣(元馬鎮)

武定縣(獅山鎮)

祿豐縣(金山鎮)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蒙自市

個舊市

開元市

綠春縣(大興鎮)

建水縣(臨安鎮)

石屏縣(異龍鎮)

彌勒縣(彌陽鎮)

瀘西縣(中樞鎮)

元陽縣(南沙鎮)

紅河縣(迤薩鎮)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金河鎮)

河口瑤族自治縣(河口鎮)

屏邊苗族自治縣(玉屏鎮)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市

硯山縣(江那鎮)

西疇縣(西灑鎮)

麻栗坡縣(麻栗鎮)

馬關縣(馬白鎮)

丘北縣(錦屏鎮)

廣南縣(蓮城鎮)

富寧縣(新華鎮)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瀘水縣(六庫鎮)

福貢縣(上帕鎮)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茨開鎮)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金頂鎮)

臨滄市

臨翔區

鳳慶縣(鳳山鎮)

雲縣(愛華鎮)

永德縣(德黨鎮)

鎮康縣(南傘鎮)

雙江拉祜族佤族佈朗族傣族自治縣

(勐勐鎮)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耿馬鎮)

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鎮)

人口和民族

  雲南省人口4 597萬(2010)。具有人口增長速度快、農業人口比重大、分佈不均勻、少數民族多的特點。居住在鄉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64.8%。全省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為117人。分佈極不均勻,中部、東部人口較密,平均人口密度多在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滇西北及南部邊緣地區人口稀少,如迪慶藏族自治州每平方千米約17人,德欽縣僅9人;同一地區人口又主要集中在壩區及河谷地區,山區居民稀少。如昆明市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98人,但城區的盤龍、五華2區平均人口密度卻高達每平方千米2 382、2 150人。

  雲南是中國民族種類和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2010年,雲南少數民族人口1 553.7萬,占全省總人口的33.37%。除漢族外,有彝、白、哈尼、壯、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納西、瑤、藏、景頗、佈朗、普米、怒、阿昌、基諾、德昂、蒙古、獨龍、滿、水、佈依等25個民族人口超過5 000人。其中,有14個民族的全部或絕大部分均居於省境。人口超過百萬的6個少數民族分別為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壯族和苗族。其中彝族人口最多,達502.8萬,占雲南總人口的10.94%,集中分佈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哀牢山區及滇西北小涼山一帶海拔2 000~2 500米的山區或半山區,主要從事農牧業。白族歷史悠久,文化較發達,80%以上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主要從事農業。傣族主要分佈在南部的河谷平壩地區,以種植稻谷和熱帶經濟作物為主。其他民族多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廣佈於省內各地,但以邊疆和山區居多。在4 060千米的邊境線上,即分佈有傣、景頗、壯、佤、佈朗、拉祜等10多個民族。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省實行瞭民族團結、平等的政策,先後在各民族聚居區建立民族自治州和自治縣,是全國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一個省。

建制沿革

  雲南祿豐臘瑪古猿、元謀猿人及開遠古猿等化石的發現,說明雲南是人類起源的重要區域之一。大量新石器文化遺址的發現,則充分說明遠古時期雲南居民的多樣性。元謀縣大墩子新石器文化遺址則說明約公元前1200多年已形成較大的村落多座,生產上以農業為主,手工業亦開始發展。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期,楚將莊蹻率眾入滇,征服瞭滇池地區的“靡莫之屬”各部落,建立滇王國,帶來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形成瞭很多村鎮,先民不僅耕田、紡織、漁獵,又制造瞭精美青銅器。郡縣設置始於秦。前109年,西漢建益州郡,治所設於滇池縣(今晉寧縣),領27縣,連同稍早建立的牂牁郡、犍為郡和越嶲郡的一部分,即為今雲南省的大部分地區。東漢末年(220),於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保山市建立益州西部屬國,又合並哀牢夷地區建永昌郡。三國時,雲南隸屬於蜀國,設庲降都督,統七郡,在今雲南省有建寧、雲南、永昌、興古(稱南中四郡)、朱提等五郡。西晉因之,設寧州刺史以統七郡。唐宋時期,雲南地方政權“南詔”和“大理”興起,政治中心在洱海地區,建都太和城,即今大理市。勢力擴至滇池地區,建拓東城,宋大理時稱鄯闡城。元設雲南行中書省,治所又遷到今昆明,此後“雲南”正式成為省級區劃的名稱,轄區遠大於今雲南省。明時將今昭通市改隸四川。清初又將昭通府、東川府劃歸雲南。明清以後均稱雲南省。

自然條件

  雲南自然條件獨特多樣,垂直差異顯著,自然資源豐富,自然災害種類多。

  地質與地貌 地質構造復雜,東部屬揚子準地臺的康滇地軸和上揚子臺褶帶,並包括華南褶皺系右江印支褶皺帶。除右江印支褶皺帶外,大部分地區成陸早,比較穩定。滇西一帶是由三江(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褶被系和岡底斯及念青唐古拉褶皺系組成的橫斷山脈區,區內為古特提斯海的一部分,長期被海水淹沒,成陸較遲,褶皺較強烈,時代較新的地層和巖漿巖、變質巖分佈較廣,尤其是西北部,近期仍在強烈抬升。

  就板塊理論而言,滇東、滇中是歐亞板塊的一部分,南與西南同印度板塊相鄰,印度板塊不斷向北向東移動,將其前峰部分插入歐亞板塊下部,不斷把接觸地帶向上掀開,形成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和東部的橫斷山地及滇東高原。橫斷山地的一些深大斷裂帶就是地縫合線的所在地區。

  總體而言,雲南地質構造有下列特點:①滇東與滇西的構造類型完全不同,分屬於兩大構造單元。②巨大的斷裂帶較發育,大而長的斷裂帶與次一級斷裂近於正交,組成地面主要的構造型式。③西部的構造線多為南北向或近似南北方向,構造線間距小。東部構造線方向較復雜,有西北—東南向、南北向、東北—西南向等。

  復雜的構造體系為雲南礦產資源的生成提供瞭優良的地質條件,因而金屬礦和非金屬礦均甚豐富。非金屬礦以煤分佈最廣,其中古生代煤田以石炭紀、二疊紀最為重要;中生代煤田主要產於三疊紀;新生代煤田產於第三紀地層中,以褐煤為主。磷礦形成於寒武紀初期的梅樹村組內。巖鹽、鉀鹽、石膏等非金屬礦則形成於中生代。金屬礦以有色金屬礦為主,種類多,儲量大,尤以個舊錫礦、東川銅礦以及鈦礦著名於世,有“有色金屬王國”之稱,其形成以燕山運動影響較大。鐵礦有形成於早期變質巖中的,也有形成於泥盆紀砂巖中的淺海相沉積鐵礦。

  雲南地質構造較復雜,近期又有較強烈的抬升,沿深大斷裂帶常發生大地震,是中國多地震地區。在近千年中,有記載的地震700餘次,其中破壞性地震約500餘次。主要集中於東川–宜良–通海–建水等地的小江斷裂帶、瀘水–騰沖–龍陵–瀾滄斷裂帶以及麗江–劍川–大理斷裂帶。1988年11月瀾滄、耿馬、滄源、雙江等地發生7.6和7.2級兩次大地震。此外,雲南亦為中國四大泥石流分佈區之一,主要分佈於金沙江沿岸、滇東北山區小江流域、龍川江流域及滇西山區大盈江流域。

  雲南省地貌以山地高原為主,壩子星羅棋佈,垂直高差懸殊。全省94%的面積為山地高原,其間1平方千米以上的壩子有1 440多個,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6%。地勢北高南低,呈階梯狀下降。最高點位於西北部滇藏交界處的梅裡雪山主峰卡格博,海拔6 740米,最低點為東南部河口瑤族自治縣元江及其支流南溪河交匯處,海拔76.4米,兩者高差達6 663.6米。

圖1 雲南的紅土高原

  雲南地質構造和地貌均以元江河谷為界,分為東、西兩大部分。西部屬於巨大的反S形構造,其北部在青藏地區,南部進入中南半島,中段位於滇西北,表現為壓縮得較緊密的山地,稱橫斷山系縱谷區,由高黎貢山、怒山和雲嶺等高大陡峭的山脈和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深切峽谷相間組成(見橫斷山脈)。東部地質構造體系復雜,分別屬於通海山字型和文山山字型構造,是組成雲南高原的骨架。雲南高原由次一級的滇東、滇東南喀斯特高原、滇東高原及滇中紅色高原組成。從地貌成因看,具有流水、喀斯特、冰川等地貌,尤其在東部石灰巖地區發育瞭較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高原頂部以高石芽、石丘、溶蝕窪地、溶鬥為主,邊緣斜坡地區以峰叢、石山、塔狀峰林、桶狀窪地等占優勢。路南石林是聞名中外的以喀斯特地貌為主的風景旅遊區。

  氣候 雲南地處南亞熱帶季風、東亞季風及青藏高寒氣候的結合部位,但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四季如春,一雨成冬(或秋)”。最熱月平均氣溫19~22℃,最冷月平均氣溫5~7℃,年溫差10~14℃,日較差較大,冬半年可達12~20℃。由於緯度和海拔增高相一致,致使省內8個緯距內呈現寒、溫、熱3帶,具有相當於中國南部的海南島到東北的長春的氣候差異,且氣候帶交錯分佈,北部的氣候帶沿山脊南伸,南部的氣候帶逆河谷北上;高緯度高海拔地區長冬無夏,低熱河谷長夏無冬。此外,幹濕季分明,平均年降水量約1 100毫米,5~10月為雨季,降水豐沛,幾乎集中瞭全年降水的85%~90%,11月至翌年4月為幹季,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充足。由於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幹旱、洪澇、低溫、霜凍、冰雹、風災等自然災害幾乎每年都有發生。

  水文 境內河流具季風性山區河流特點,水位季節變化大,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受山脈走向控制,滇西北地區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順地勢自北向南平行流動,其間最近處相隔76千米,向南漸疏展。金沙江流至麗江石鼓附近突然折向東流,怒江和瀾滄江流至北緯25℃附近呈輻射狀散開,以形似掃帚而稱“帚形”水系。境內河流分屬伊洛瓦底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元江和南盤江6大水系,分別註入印度洋和太平洋。受巨大斷裂影響,省境呈南北向條狀分佈的斷層湖多達40餘個,如滇池、洱海、撫仙湖、程海、瀘沽湖等。

  動植物與土壤 雲南處於泛北極植物區系和古熱帶植物區系交匯地帶。植物組成從南到北依次有熱帶雨林、季雨林、熱帶稀樹草原旱生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混交林和針葉林,溫帶、寒溫帶針葉林等。動物基本屬中國西南區系和華南區系,大部分地區與中國東南部季風區耐溫動物群種相同,滇西北則與青藏高原耐寒動物群相似,南部邊緣則多棲息中南半島的動物群種。

  雲南省為全國植物種類最豐富省份,素有“植物王國”之稱。在全國近3萬種高等植物中,雲南就擁有1.7萬多種,占全國的62.9%。樹種以針葉林為主,有雲南松、思茅松、雲杉、冷杉等。闊葉樹用材林以殼鬥科占優勢,地區分佈以滇西北最集中。滇南一帶還有眾多被稱為“活化石”的第三紀古老樹種,如木蘭科的木蓮、擬含笑、黃緬桂,龍腦香科的東京龍腦香、毛坡壘,以及裸子植物的蘇鐵、倪藤及樹蕨等。花卉資源亦具特色,報春、杜鵑、蘭花、山茶、玉蘭等均為名花,尤以山茶花為最,有“雲南山茶甲天下”之譽。雲南省是全中國中草藥寶庫,全省有中草藥用植物2 000餘種,其中常用中草藥1 250種。動物種類之多為全國之冠,有“動物王國”之稱。全省有獸類300種,占全國獸類的51.1%;兩棲爬行類263種,占全國的40%;鳥類793種,占全國的63.5%;淡水魚類410種,占全國的近一半。雲南省動物不僅種類多,且多珍貴稀有種,列為國傢保護的動物種類中,幾乎占半數。如橫斷山地中所產的滇金絲猴,在世界靈長類中僅見於雲南省。此外,亞洲象、野牛、白掌長臂猿白頰長臂猿白眉長臂猿平頂猴扭角羚灰頭鸚鵡大緋胸鸚鵡及高黎貢山的黑麝斑羚,在中國均僅見於雲南。

  全省大部分地區山川相間,垂直高差大,一般約1 000~1 500米以上,金沙江虎跳峽谷底海拔1 800米,峽谷兩側的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與之高差3 000米以上。每一區域從山麓到山頂均可劃出幾個不同的氣候類型,通常以“山高一丈,大不一樣”、“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來形容。氣候的垂直變化又導致土壤、植被的垂直分佈。如哀牢山從東坡500餘米的元江谷地到海拔3 165.9米的主峰,相對高差2 600餘米,垂直帶譜為:①海拔500~1 000米為南亞熱帶半幹旱氣候型,元江河谷灌叢草坡下分佈有燥紅土。②1 000~1 600米為南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型,中山下部思茅松、常綠闊葉林及針闊葉混交林下為赤紅壤帶。③1 600~1 900米為中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型,中山灌叢草坡分佈有紅壤。④1 600~2 400米為中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型和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型,中山中下部雲南松及針闊葉混交林下分佈有黃紅壤。⑤2 000~2 700米為北亞熱帶及暖溫帶濕潤氣候型,中山中上部常綠闊葉林及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下分佈有黃棕壤。⑥2 700~3 000米為暖溫帶濕潤氣候,中山上部鐵杉林、針闊葉混交林下分佈有棕壤。⑦3 000米以上為暖溫帶濕潤氣候,亞高山灌叢草甸植被下為棕氈土。雲南西部地區存在植被倒置現象,如西雙版納景洪勐龍壩低盆地邊緣分佈有熱帶季節性雨林,中間700~1 300米坡面則分佈有南亞熱帶常綠櫟類混交林帶;但至南糯山或勐養困滿1 300多米又重復出現熱帶雨林樹種。這一現象與西部地區常有逆溫存在有關,對於向海拔較高地區發展熱帶作物非常有利。

  自然地理區 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雲南省境分屬3個自然地理區:①藏東川西切割山地針葉林、高山草甸區。省境西北屬此區,范圍不大,屬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地形高差懸殊,植被、土壤均呈明顯垂直分佈。②中亞熱帶雲南高原常綠闊葉林區。省境主體屬此區,以高原湖盆為主,地貌類型多樣,屬高原季風氣候,植被類型豐富。可分為3個亞區;小江斷裂以東為滇東喀斯特高原亞區,幹旱為主要不利自然因素;橫斷山平行嶺谷亞區,點蒼山、哀牢山以西,高山深谷平行排列,氣候、土壤、植被均呈明顯垂直變化;兩者之間為滇中、川西南高原湖盆亞區,高原面完整,起伏和緩,氣候四季如春,農業基礎好。③滇南熱帶季雨林區。為中國熱帶的向西延伸,土地利用需加強防止水土流失的各種措施。可分為滇南低熱河谷、滇西南高原寬谷及滇東南喀斯特高原等3亞區。

經濟概況

  雲南地處邊陲,1949年前,與內地聯系困難。農業生產落後,山區、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刀耕火種,廣種薄收現象極為普遍;工業基礎較差,連手工業都很少。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隨著境內豐富的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貴昆、成昆等鐵路幹線和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的修建,雲南工業發展迅速,同省內外的聯系也日益密切。

圖2 雲南農村的麥田

  農業 雲南全境為“九分山和原,一分壩和水”。農業生產深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和影響,水熱條件隨海拔不同而異,具有突出的“立體農業”特點,地區差異顯著。農業中以種植業占主要地位,兼有農區和林牧區畜牧業特色。在耕地總面積中,水田約占1/3,旱地占2/3。其中1/3耕地集中於平坦壩區,以水田為主;2/3散佈於起伏的山區,以旱地居多,且多為坡耕地。

  種植業是雲南省農業發展的主體,以種植水稻、玉米、小麥、豆類、薯類等為主,2006年播種面積約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69.49%。水稻多集中於中、南部熱帶和亞熱帶壩區。大致海拔1 750米以下及南部低緯地區以秈稻為主,1 750~2 000米為秈粳交錯區,2 000米以上為粳稻區。玉米全省各縣、市均有種植,主要集中分佈於1 000~2 000米山區,壩區較少,其垂直分佈上限達2 900米左右。其中以滇東北種植較多,滇東南、滇西北次之,滇西南較少。小麥垂直分佈范圍廣,300~3 000米地區均能種植,以1 000~2 500米地區最為集中。除滇西北高寒的香格裡拉縣、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有少量春小麥外,基本均為冬小麥區。

圖3 美麗的香格裡拉

  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甘蔗、茶葉等,是雲南省種植業中除糧食以外的三大重要支柱。此外,還有橡膠、紫膠。烤煙主要集中於滇中高原的曲靖、昆明、玉溪、昭通等4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國首位,是中國“雲煙”重要產區。甘蔗主要產於南盤江、元江、怒江、金沙江、龍川江、大盈江及瀾滄江等河谷地帶,甘蔗和蔗糖產量居全國前列。滇西南為全國甘蔗集中產區之一。2006年茶園面積24.75萬公頃,居全國第1位。以大葉茶為雲南特有品種。橡膠種植面積和產量僅次於海南省,成為全國第2大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紫膠產量居全國首位,大部分出口。此外,盛產三七、天麻、當歸、蟲草、杜仲、砂仁、蘿芙木、美登木等多種名貴藥材。水果以寶珠梨、雪梨、“象牙杧果”、石榴等著名。

  畜牧業在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農區畜牧業以生豬飼養為大宗,其次為黃牛、水牛、綿羊、山羊以及雞、鴨、鵝等。水牛出口量逐漸增加,肉質優良的活牛出口到泰國,市場發展潛力很大。林牧區分佈於海拔較高地帶,其畜牧業比重高於農區,以定居放牧為其經營特點。牲畜以綿羊、馬、山羊、黃牛比重較大,水牛與豬比重較小。犛牛和犏牛則為滇西北高寒山區所特有。全省已建立瞭牛、羊、豬、禽、蛋、蜂等各類畜牧基地縣,鄧川奶粉宣威火腿宜良烤鴨等一批畜產品初步實現瞭產業化經營。

  林業為雲南一大優勢,但產值仍較低。據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資料,全省森林面積1 560.03萬公頃,居全國第3位;森林覆蓋率40.77%,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活立木總蓄積量15.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3位。全省用材林資源分佈以滇西北最為集中,是雲南省重點林區,也是中國重要林業基地之一。以經濟價值較高、材質優良的冷杉、雲杉為主,鐵杉、落葉松、高山松、樺木、高山櫟等樹種混生其間。林副產品主要有松香、栲膠、紫膠、栓皮、木耳、香菌等。經濟林以滇東南、滇東北和滇西分佈較多,而林副產品則集中於滇中和滇西南。

  漁業是農業中的薄弱環節。2006年水產品總產量為29.2萬噸,主要產於湖泊。

  雲南省農業生產垂直差異較大(以滇西橫斷山區為例):①海拔750米以下為熱帶作物帶;②750~1 300米為雙季稻加冬作一年三熟帶;③1 300~1 750米為秈稻冬作兩年五熟帶;④1 750~2 000米為秈粳交錯加冬作一年兩熟帶;⑤2 000~2 400米為粳稻加冬作一年兩熟帶;⑥2 400~2 800米為兩年三熟帶;⑦再向上是耐寒作物一年一熟帶;⑧3 600米為農作物種植上限;⑨4 000米為森林分佈上限;⑩4 500米以上為永久積雪的高山冰漠帶。

  雲南省農業生產地域性特征突出,地區差異大。南部河谷地區作物一年三熟,以水稻、旱谷為主,適宜橡膠、可可、咖啡等熱帶作物及南藥的生長,為中國橡膠基地和適宜發展熱帶林木地區。往北海拔稍高地區,糧食作物兩年五熟,為甘蔗、茶葉、紫膠產地。甘蔗以臨滄、德宏、保山、普洱等為最多,產量占全省的67.7%;茶葉以臨滄、普洱、西雙版納、保山為主,產量占全省的77.38%;紫膠主要產於臨滄、思茅、紅河、保山等地,產量約占全省的91.4%。滇中高原地區壩子多,耕地集中,水利條件好,復種指數高,為全省糧食、烤煙和油菜主要產區。如曲靖、玉溪的烤煙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近40%,油菜子占33.9%。滇東北的昭通、東川等地,是玉米、馬鈴薯、烤煙、油菜子產區,生漆、烏桕、油桐發展潛力很大;蘋果、柑橘產量居全省前列。滇西北高海拔地區,作物一年一熟,糧食以青稞、薯類為主,是雲南省唯一以雲杉、冷杉林為主的高山針葉林區,也是綿羊、麗江馬、犛牛產區和重要中藥材產地。

  工業 在全省工業生產發展中,輕工業以農產品原料加工為主,重工業以采掘和原料工業為主。全省工業已初步形成瞭煙草、機電、冶金、化工、醫藥、建材、制糖、食品等8大傳統產業和采礦、電力、非金屬制品、造紙、紡織、印刷等工業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發揮瞭煙草、食品、有色金屬、磷礦石、水能等的資源優勢。全省工業企業主要集中於昆明、曲靖、玉溪、紅河、楚雄、大理等6市(自治州)。

  在中國已發現的150餘種有用礦產資源中,雲南就有134種,其中54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前10位。鐵、錳礦中的富礦在全國位居第一。全省擁有個舊錫礦區、蘭坪鉛鋅礦,以及東川、易門、大姚銅礦等著名礦區。並有豐富的巖鹽、石膏等重要化工原料,石棉、石英砂、高嶺土、白雲石、石灰巖、大理石、花崗石等非金屬礦的儲量亦較豐富。雲南水力資源豐富,其中有可開發水能資源達7 116萬千瓦,居全國第2位。且分佈集中於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幹流,其水能資源約占全省的64%。煤的儲量在長江以南各省中僅次於貴州。地熱資源豐富,溫泉數量眾多,幾乎遍及各縣。以滇西的中、高溫溫泉開發潛力較大,是滇西缺煤地區寶貴的能源庫。

  卷煙、制糖、茶葉工業在全國均占重要地位。2006年煙葉產量77.7萬噸,調出省外卷煙居全國之首,在國內外市場上均享有盛譽。其中玉溪卷煙質量居全省之冠,有“雲煙之鄉”之稱。2006年甘蔗總產量1 678.7萬噸,僅次於廣西,居全國第2位。“滇紅”、“普洱茶”、“沱茶”等名茶遠銷東南亞、中東、歐美等地,是中國出口茶葉重要基地。

  冶金工業以有色金屬的開采和冶煉為主,是中國有色金屬重要生產基地。其中個舊錫礦早已馳名世界,產量曾居全國第1位,享有“錫都”稱譽。東川、易門、永勝為主要銅產地。東川銅礦所產的銅色澤如銀,稱“雲銅”。蘭坪鉛鋅礦儲量大而集中,品位高而易開采,冶煉規模較大,其次為會澤等地。鋼鐵工業以鋼、生鐵、鋼材產量增長最快,安寧附近的昆明鋼鐵廠已發展成為包括采礦、煉鐵、煉鋼、軋鋼等部門的中型鋼鐵聯合企業。玉溪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生鐵、鋼和鋼材產量居其次。

  機械工業為新興工業部門,已建成機床、電動、儀表、內燃機,以及礦山、冶金機械設備、輕工機械等專用設備制造,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汽車制造等部門。汽車工業從無到有,昆明、個舊、曲靖等地已能成批生產重型汽車和輕便車。昆明是全省機械工業中心。

  化學工業為發展最迅速的工業部門。以基本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生產為主,約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8.3%。雲南又是中國磷礦石主要產地,建有以磷礦、磷化工業為主的昆明-白塔村-小海口工礦區。磷化工產品銷往日本、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美國等。此外,硫磺、鉀礦、燒堿、化肥、農藥、橡膠、油漆、合成樹脂、塑料等生產也具有一定規模。

  紡織工業以少數民族特需紡織品發展較快,化學纖維也有很大發展。主要集中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昆明市、曲靖市。

  電力工業發展潛力大。1949年全省發電裝機容量僅1.3萬千瓦。1955年起,先後建成瞭普坪村、陽宗海、宣威、以禮河、昆明、小龍潭、麗江黑白水、曼灣等十幾座水力、火力發電廠。2006年全省發電量達1 829 183萬千瓦·時。全省已實現滇南、滇中兩大電網聯網供電,形成以昆明為中心的全省電網。

  煤炭工業遍及全省,發展速度快。煤炭產量豐,品種全,分佈較廣,主要集中於滇東一帶,其中以昭通、宣威、曲靖東部和開遠的小龍潭等為最重要,擁有羊場、田壩、小龍潭、一平浪、耒賓、後所等省屬大中型煤礦。2005年全省原煤產量為0.65億噸,除供省內所需外,尚有部分支援省外。

  手工業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工業部門,主要有大理石制品、建水陶器永勝瓷器騰沖玉雕等。

  交通運輸 20世紀50年代以前,全省僅有滇越鐵路和礦山支線等窄軌鐵路,公路交通運輸落後。50年代以來,成昆、貴昆、昆河、昆玉、南昆、內昆等鐵路幹線的建成通車,鐵路運輸已成為省內交通運輸的骨幹,並與全國鐵路網相通。昆明至河口、蒙自至寶秀鐵路,以及東川、個舊、盤西、羊場等礦山支線和專用線也承擔瞭省內運輸任務。公路運輸是雲南重要的運輸方式,主要公路有108、320、213、214、323、324、326國道和安石高等級公路,有昆大高速公路、昆玉高速等,形成以昆明為中心,以7條國道幹線為骨架,以省道、經濟幹線為經絡的公路運輸網絡。民用航空運輸方面在擴建昆明機場的同時,還改建瞭保山、昭通、普洱3個機場,新建瞭大理、芒市、麗江、香格裡拉和景洪機場。內河航運開辟瞭金沙江航道,建有水富港、綏江港等。瀾滄江—湄公河是雲南省連接東南亞的國際航道,並擴建瞭景洪港普洱港等。大理港為洱海的湖港。

文教科技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眾多。有豐富多彩的本土民族文化與內地漢族文化相交融,與鄰近的東南亞,南亞各國文化相交流,形成具有多元化和兼容性的特點,獨具區域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資源相當豐富。全省擁有昆明、大理、麗江、建水、巍山等國傢級歷史文化名城;有保存完好,被世界公認為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納西族東巴文;有音樂“活化石”之稱的納西古樂等。雲南教育事業發展較快,現已基本形成瞭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普通中學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少數民族教育等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特別是民族教育是全省教育的重點,已形成具有雲南地方特色的民族教育體系。有雲南大學、雲南師范大學昆明理工大學昆明醫學院等高等院校。

圖4 雲南彝族羊皮鼓舞

名勝古跡

  雲南省自然風光秀美,人文勝跡豐富多彩,既擁有滇池、石林、大理、麗江玉龍雪山、三江並流、騰沖地熱火山瑞麗江-大盈江、西雙版納、九鄉、建水等國傢級風景名勝區,又有以禮河、曇華山、阿廬古洞、撫仙湖–星雲湖、元謀土林和元謀人遺址、陸良彩色沙林、珠江源、香格裡拉、麗江瀘沽湖、虎跳峽、雞足山、永仁方山、石寶山巍寶山、麗江古城、曼飛龍白塔,以及大理崇聖寺三塔、蛇骨塔、昆明地藏寺經幢、劍川石鐘山石窟、世界園藝博覽園雲南民族村等名勝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