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700年以來不列顛人和不列顛國傢的發展歷程記錄。

  古代不列顛 在不列顛群島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約西元前第3千紀,伊比利亞人從歐洲大陸來到大不列顛島東南部定居。約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凱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凱爾特人已知使用鐵器,並已使用貨幣。生產力發展展促使凱爾特社會逐漸分化。

  前55~前54年,凱撒兩度率羅馬軍團入侵不列顛,均被擊退。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征服不列顛後變其為羅馬帝國的行省。為阻止北方凱爾特人南下,公元1世紀20年代,羅馬皇帝哈德良在位時,羅馬人在大不列顛島北部修建瞭一條橫貫東西、全長118千米的長城,史稱哈德良長城。在羅馬人統治的東南地區,羅馬人和凱爾特人上層搶占部落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隸制大田莊,變凱爾特人或戰俘為奴隸。3~4世紀,隨著奴隸反抗鬥爭的加劇,羅馬帝國逐漸衰落。407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對不列顛近400年的統治宣告結束。

  中古時期的英國 一般認為,從5~6世紀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紀中葉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是英國封建制度形成、發展和衰落的時期;學術界亦有把諾曼征服視為英國中古史開端的觀點。

圖1 英國撒克遜式教堂(建於682年)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 羅馬人撤離後,居住在北歐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萊茵河下遊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一部分不列顛人被驅趕、殺戮或淪為奴隸,大部分同入侵者融合,形成後來的英格蘭人,或稱英吉利人。到7世紀初,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史稱“七國時代”。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時處於氏族部落組織發展階段。入侵過程中,原來的氏族組織解體,按地域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村社土地公有,歸村社自由農民使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土地逐漸變成私有財產,出現瞭貴族、大土地占有者、依附農和奴隸。村社成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過渡的形式,一般認為是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的開始。6世紀末,基督教傳入英國。到7世紀下半葉,英格蘭全境基本上都皈依瞭羅馬基督教(圖1)。

  丹麥人入侵 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為抗擊丹麥人,威塞克斯王國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年在位)於827年統一七國,建立統一的英格蘭王國。到9世紀末,丹麥人已在大不列顛島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爾弗烈德大王和丹麥人訂立條約,將英格蘭東北部劃歸丹麥管轄,稱為“丹麥區”(又稱“丹法區”)。11世紀初,丹麥王克努特大帝成為全英之王(1016~1035年在位)。其子死後,英國王位復歸於英人愛德華(1042~1066年在位)。丹麥人占領期間,英國封建化過程加速。國王把對付外敵而征繳的稅收“丹麥金”變為常稅,使自由農民紛紛破產,淪為依附農。國王以詔書形式把土地冊封給僧俗貴族,成為封建領地。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農民為躲避戰禍和捐稅,便將土地交給大地主,再領回來耕種,表示自己受地主保護。國王還給教俗地主以“特恩權”,即對領地內的依附農民實行政治、經濟、法律等全面統治的權力。特恩權加速農民的農奴化。

  諾曼征服 英王愛德華死後無嗣,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於1066年率軍入侵,同年10月進入倫敦,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史稱“征服者威廉”,諾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諾曼征服加速完成瞭早已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封建生產方式基本確立。威廉宣稱自己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大量沒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自由農民的土地,把全國可耕地面積約1/6和山林面積約1/3據為己有,其餘的分給他的諾曼親信和隨從,並根據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貴族爵位。教會也由諾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將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塊,分賜給自己的附庸。通過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嚴密的封建等級制度。威廉不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還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對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國進行調查,編成土地調查書。目的在於讓國王詳細掌握封臣的財產狀況,從而要求封臣嚴格履行封建義務。人們害怕這種調查,感到像是面臨末日審判一樣,因此調查清冊被稱為《末日審判書》(圖2)。據這次調查,英國當時的人口約150萬~200萬,貴族約占4%,自由農民約占12%,農奴及其他依附農民占70%以上。這表明諾曼征服後,農奴制迅速發展瞭。在地方上,國王的權力主要通過各郡郡長貫徹。郡長由國王任命並直接管轄。為商討國傢大事,國王組織樞密院,又稱元老院國王法庭。諾曼王朝通過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國更加強大的中央集權統治。這是英國封建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大封建領主封土分散,這使他們難以割據一方同王權對抗。

圖2 《末日審判書》(片段)

  諾曼征服後,在分封的領地上到處都出現封建莊園。封建莊園是英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領主是莊園裡握有全權的最高統治者。莊園土地通常包括領主直接領有地、農奴份地和森林、牧場、池沼等公用地3部分。勞役地租是主要剝削形式。大部分農民淪為真正的農奴。農奴在英國叫作維蘭,擁有15~30英畝份地,為領主服勞役;此外還有邊農、茅舍農和奴隸。英國社會封建化過程漫長、緩慢、不徹底,保留較多的前封建殘餘。莊園裡還有不少自由農民。大封建領主的勢力不夠強大,封建制度的解體也比其他國傢早。這是英國封建制度又一特征。

  大憲章和議會起源 威廉征服後建立起的強大王權對鞏固封建秩序起瞭積極作用,雖有大封建諸侯時起背叛,終未能壓倒王室。但國王們連年對外征戰,需要諸侯們提供越來越多的軍費。到金雀花王朝無地王約翰統治時期(1199~1216年在位),君臣之間矛盾激化。諸侯們要求維持封建的權利義務,約翰王卻肆意踐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對外戰爭中失敗,丟失在法國的大部分領地。因此,不僅大封建主,就連支持王權的中、小領主乃至市民也投入到反抗國王的行列。在聯合壓力下,約翰王被迫於1215年6月接受《大憲章》,與封建主妥協。《大憲章》本質上是一個封建性文件,是保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但也有保護市民貿易自由這樣有進步意義的條文(圖3)。

圖3 《大憲章》(片段)

  約翰不久就否認憲章,君臣之間內戰連綿不斷。1263年,S.de孟福爾在內戰中俘虜亨利三世國王(1216~1272年在位)和王子愛德華,並於1265年召集有僧俗貴族、騎士和市民代表參加的大會,一般認為此為議會的胚胎。1295年,國王愛德華一世(1272~1307年在位)為籌集戰費,再次召集議會(圖4)。除僧俗貴族外,還有每郡騎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參加。議會此後經常召開,1297年獲批準賦稅權,14世紀又獲立法權。從14世紀中葉起,貴族和騎士、市民經常分別開會,逐漸演變出上下兩院。議會的出現,不僅對英國而且對世界政治歷史發展都有積極意義。

圖4 愛德華一世主持議會

  瓦特·泰勒起義 13~14世紀,英國封建經濟發展到極盛。商品貨幣經濟滲入農村。農村中的“折算”過程,使少數富裕農民贖得人身自由,但廣大農民群眾紛紛破產,淪為農村雇傭勞動者。1348~1350年橫掃歐洲的黑死病,奪去英國近半人口。勞動力短缺。國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年在位)頒令,規定勞動者必須接受低工資雇傭,否則予以監禁。城鄉窮苦人民走投無路,揭竿起義。1380年,國王理查二世(1377~1399年在位)為征集英法百年戰爭軍費,增收人頭稅,導致1381年5月起義爆發,領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稱瓦特·泰勒起義。起義雖遭失敗,但震撼瞭英國封建農奴制度。14世紀末,英國農奴制實際上已經解體。15世紀時,絕大多數農奴贖得人身自由,成為自耕農。他們在法律地位上分為自由領有農和公簿持有農。貨幣地租成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階級也發生變化,從中小貴族、占有土地的商人以及富裕農民中產生新貴族,他們采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舊貴族的統治陷入危機,封建騎士制度日趨解體。1455~1485年的玫瑰戰爭使舊貴族力量大大削弱,為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創造瞭有利條件。得到新貴族和資產階級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年在位),開始都鐸王朝統治。

圖5 英國海盜在南美洲海面上襲擊西班牙船隊

  資本原始積累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15~16世紀,毛織業成為英國的“民族工業”。地主把農場改為牧場,還通過圈地或侵占公地,把小地產集中,連成大片。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淪為流浪人。國王從1530年起頒佈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於新貴族和資本傢。海外掠奪和貿易也是原始積累的重要途徑。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官吏、海關人員、海軍官兵等都勾結海盜。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致富;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瞭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圖5)。1588年,英國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權上邁出第一步(圖6)。

圖6 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1588,繪畫)

  專制王權和宗教改革 都鐸王朝時期,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王權空前強化。舊貴族在玫瑰戰爭中自相殘殺殆盡;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於發展經濟。亨利七世利用這些條件,實行絕對專制統治。他解散封建貴族的傢臣,設“星室法庭”,懲治不馴順的貴族。亨利八世時正式成立樞密院,使聽命於國王。王室首先依靠新貴族,地方治安法官多從他們中選任,受樞密院監督。其次依靠新興城市資產階級,包括手工工場主、大商人和銀行傢等。都鐸王朝一貫執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獎勵工商業和航海業,以增強國力。

  1527年,亨利八世要求離婚遭教皇拒絕,觸發同羅馬教廷的公開沖突。從1529年起議會通過一系列法令,割斷英國教會對教廷的宗屬關系,禁止英國教會向教皇納貢;1534年又通過《至尊法案》,規定英王為英國教會之首,有權任命教職和解釋教義,英國教會遂成為國傢機構的一部分,英國國教就此確立。宗教改革客觀上符合建立民族國傢的願望,得到多數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還大量沒收寺院財產,把沒收的土地投入市場拍賣。這也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途徑之一。

  文化 16世紀,英國經濟發展,文化亦興。人文主義者T.莫爾撰寫《烏托邦》,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詩人E.斯賓塞初寫田園詩,後寫《仙後》,歌頌伊麗莎白一世時代。F.培根作為唯物主義“第一個創始人”,撰寫《學問的推進》(1605)和《新工具》(1620),倡導歸納的和實驗的新哲學。16世紀後半葉,英國文學中最繁榮的是戲劇。悲劇作傢C.馬洛是新劇的先驅,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觀的戲劇創作遺產。文學巨匠W.莎士比亞是英國最偉大的人文主義者、戲劇傢和詩人。他留下許多不朽名著,對人類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近現代英國 起始於17世紀中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的時期。

  資產階級革命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死後無嗣,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英王位,稱詹姆斯一世(1603~1625年在位),開始斯圖亞特王朝統治(1603~1649 , 1660~1714)。16世紀末到17世紀前半葉,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越來越不能忍受封建專制統治。但國王無視這些變化,堅持“君權神授”,大力加強英國國教,迫害清教徒,出售工商業專賣權,恢復早已廢棄的苛捐雜稅,致使矛盾激化。1628年,查理一世(1625~1649年在位)因反對議會反對派提出的《權利請願書》而解散議會,實行11年無議會統治。1640年,為籌集軍費,鎮壓蘇格蘭長老派(清教中的保守派)教徒,被迫於4月召集議會,三周後又解散,史稱此屆議會為“短期議會”。11月第2次召集議會,這屆議會一直存在到1653年,史稱“長期議會”。是革命的領導中心。它的召開被認為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1641年11月,議會向國王提出《大抗議書》。翌年1月國王企圖逮捕議會反對派首領未逞,逃出首都,8月在諾丁漢向議會宣戰。

  內戰初期,議會軍節節失利。O.克倫威爾率領主要由清教徒自耕農和手工業者組成的騎兵隊伍,於1644年取得馬斯頓大捷,扭轉戰局,被譽為“鐵軍”。1645年初,議會按照克倫威爾要求建立“新模范軍”,在6月納斯比戰役中擊敗王黨軍隊。翌年國王被俘,第一次內戰以議會軍勝利告終。內戰期間,議會先後通過法令,沒收王黨分子土地,拍賣給資產階級,廢除地主對國王的封建義務,但農民一無所得。戰爭結束後,革命陣營內部長老派、獨立派和平等派之間矛盾激化。1647年底,查理一世逃跑,於次年2月再挑起內戰,再被擊敗,第二次內戰結束。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斬首,英國被宣佈為一院制共和國(圖7)。共和國先後鎮壓平等派和掘土派,征服愛爾蘭和蘇格蘭,打敗荷蘭和葡萄牙。1707年,蘇格蘭正式並入英國,英國從此又稱大不列顛。1653年12月克倫威爾建立護國政府,實行軍事獨裁。

  1660年5月,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復辟國王力圖恢復舊秩序,但革命變革已不可逆轉。1679年,圍繞王位繼承問題,議會分成輝格和托利兩派,是為近代政黨的起源。1688年6月,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1685~1688年在位)老年得子。為阻止天主教徒繼承王位,兩黨派聯合行動,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來英國即位,11月,威廉率部在英國登陸,推翻復辟王朝。1689年2月,威廉和妻子瑪麗同時登位,稱威廉三世(1689~1702年在位)和瑪麗二世(1689~1694年在位)。這次政變史稱“光榮革命”,是地主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開始。它通過《權利法案》限制王權,擴大議會權力,奠定瞭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見英國議會君主制。

圖7 查理一世被處死(1649,繪畫)

  工業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資本原始積累加速。圈地規模迅速擴大。在被圈占土地上建起資本主義農場或牧場,被剝奪生產資料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國內市場擴大。1689~1763年間,英法為爭奪殖民地屢開戰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英國在1793~1815年期間,積極組織並參加反法聯盟。18世紀,英國成為販賣黑奴的國際中心。在國內,實行保護關稅,阻止外國商品輸入,獎勵本國工業品出口。種種原始積累手段為工業革命提供瞭條件。18世紀後半葉,在工業生產中出現並開始使用機器,工業革命開始。變革首先發生在棉紡織業。1733年開始采用飛梭織機;80年代,蒸汽機投入使用。隨著大機器制造業的出現,到19世紀30~40年代,各主要工業部門都采用機器,英國從農業國發展成工業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19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工業強國。工業革命造就瞭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他們之間的對立和鬥爭成為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見歐洲工業革命。

  議會改革與憲章運動 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工商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經濟實力增長,但缺乏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權利。18世紀60~70年代,圍繞J.威爾克斯和 《北不列顛人報》事件 ,資產階級激進主義者抨擊國王專橫和議會腐敗,要求改革選舉制度,取消“衰敗選區”,擴大選舉權,在議會中增添新興資產階級代表。18世紀末,在法國革命的影響下,下層群眾掀起爭取改革的運動。在各階層民眾的壓力下,1830年輝格黨C.格雷政府提出議會改革法案,經過鬥爭,1832年6月法案經議會兩院通過,國王批準成為法律。1832年改革法動搖瞭貴族、寡頭對議會的長期壟斷統治,稍稍調整、擴大瞭選舉權,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政治權利,開始躋身於統治階級行列。

  工人群眾繼續為爭取普選權鬥爭,憲章運動興起。1838年,倫敦工人協會提出《人民憲章》,要求按民主原則改革議會。1840年成立全國憲章協會。1840~1848年,憲章派掀起3次全國性的向議會請願運動,在請願書上簽名者達數百萬人,但請願書都被否決,運動被鎮壓。1848年以後,運動轉入低潮,逐漸銷聲匿跡。憲章運動雖未成功,但為工人階級留下瞭寶貴遺產。

  “維多利亞時代” 19世紀50~70年代,是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鼎盛期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英國在全世界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鋼鐵產量占世界總產量一半以上,進出口貿易占世界總額1/3以上,倫敦成為國際金融、貿易中心。托利黨和輝格黨逐漸改造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政黨——英國保守黨和英國自由黨,兩黨輪流執政。由於經濟地位鞏固,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也開放較多的民主自由:取消對猶太人政治權利的限制;進行第2、3次議會改革,議會選舉實行秘密投票。政府還改革教育制度、文官制度、司法制度和軍隊。改革促進瞭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

  從經濟繁榮中得到好處的統治階級,從高額利潤中分出少許給工人階級上層和熟練工人,使其生活條件得到改善。這些人因而倡導階級合作,主張協調解決勞資糾紛,反對罷工及其他旨在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階級鬥爭。19世紀中葉以後,湧現出一批這樣的工會組織,混合機器工人協會(1851)就是工會組織的代表。它們按行業(一個地區乃至全國)組成,隻吸收熟練工人參加。這些工會沿著爭取改良的工聯主義道路發展,被稱為“新模范”工會

圖8 關於英國直接統治印度的諷刺畫(1895)

  19世紀60年代初,在馬克思、恩格斯幫助下,英國工人參與創建第一國際;在國內開展爭取普選權的鬥爭。80~90年代,社會主義運動興起,出現英國社會民主聯盟(1884)、費邊社(1884)、英國獨立工黨(1893)等社會主義組織。廣大非熟練工人紛紛組織起來,開展罷工鬥爭。1900年,工會和社會主義組織、政黨的代表共同組成“工人代表委員會”,1906年委員會更名為“英國工黨”。

  殖民擴張 19世紀英國的殖民地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改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19世紀中葉,發動兩次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參與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鎮壓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強化對印度的統治。1876年,保守黨B.迪斯累裡內閣為維多利亞女王加冕,使其成為印度女皇(圖8)。此後英國又稱為大英帝國(或英帝國)。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地也擴大侵略,逐步向南美洲滲透,成為那裡最大的投資者。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一個自治領。19世紀末殖民擴張的重點轉移到非洲。從法國手中奪得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進而占領埃及(1882)和蘇丹(1899),積極參加瓜分西非、東非和中非的爭奪,加緊侵略南非。1900年參與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染指中國西藏。截至1914年,英國殖民地面積計達3 350萬平方千米,殖民地人口達3.94億,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見英國殖民擴張。

  19世紀末20世紀初向帝國主義過渡,1902年國內已出現57傢托拉斯及其他壟斷組織,某些部門還加入瞭國際壟斷聯盟,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融合,財政寡頭與大銀行控制一切,資本輸出大量增加。

  文化 19世紀,英國科學文化取得輝煌成就。達爾文以其《物種起源》(1859)奠定瞭生物進化論的基礎。詩人G.G.拜倫以其浪漫主義的卓越詩篇著稱於世,他用詩抨擊貴族的反動,支持民族解放鬥爭,因此被統治者逐出祖國,英年早逝於異邦。C.狄更斯是英國文學史中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和最著名代表、英國人民的作傢,其作品反映瞭英國資本主義極盛時期下層勞動群眾的苦難。T.哈代、蕭伯納和J.高爾斯華綏等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

圖9 英國戰列艦羅德尼號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逐漸喪失工業壟斷地位。後起的德國、美國逐步趕上並超過英國,導致相互間矛盾空前激化。20世紀初,德國成為英國最危險的競爭對手。面對嚴峻形勢,英國政府積極擴充軍備,尤其是海軍。1908年,自由黨政府決定對海軍實行“雙強標準”原則,即英國軍艦噸位不能少於兩個最強的海軍大國軍艦噸位的總和(圖9)。1914年,議會通過《愛爾蘭自治法》,因大戰爆發,自治法到1921年才付諸實施。愛爾蘭南部獲得自治,成立愛爾蘭自由邦,北部6個郡仍歸英國。此後英國正式國名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為對付德國,英國放棄19世紀奉行的“光輝孤立”政策,1907年以後,英、法、俄形成“三國協約”,同已經形成的德、奧、意“三國同盟(1882)”相對峙。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是西線戰場主要參戰國之一。1916年5月,英德海軍在北海進行日德蘭海戰。1917年英國最終擊敗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維護瞭它的制海權。戰爭中英帝國參戰人員陣亡總數達50萬以上。1916年自由黨人D.勞合·喬治任首相。為爭取群眾、特別是婦女對戰爭的支持,1918年第4次改革議會選舉法,實行全體成年男子和30歲以上婦女的普選權。1928年選舉權擴大到全體成年婦女。1918年11月,大戰以德國等同盟國的失敗告終。

圖12 中英兩國政府《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簽字儀式(1984)

  戰後英國經濟困難。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影響下,國內反戰、罷工、革命運動高漲。1919年,罷工運動此起彼伏,要求提高工資,反對武裝幹涉蘇俄。1921年英國共產黨成立。自由黨地位下降,其執政地位逐步被工黨取代。1924年1月至1931年8月,工黨麥克唐納間斷執政十餘年,恢復和發展經濟,救濟失業,改進社會福利設施。1924年工黨政府承認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傢蘇聯,1929年恢復被保守黨人中斷的英蘇外交關系。1926年5月4日,英國工人掀起全國總罷工(圖10)。投入罷工的工人總計約50萬,規模空前。總罷工持續到12日,工會大會總委員會宣佈停止總罷工。煤礦工人則單獨堅持鬥爭到11月。罷工因政府鎮壓和工會右翼首領妥協而失敗。

圖10 英國煤礦工人大罷工(1926)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殖民帝國開始解體,殖民地紛紛要求獨立。大戰前已經取消自治的6個自治領要求完全獨立。1926年帝國會議宣佈自治領和宗主國享有平等法律權利,但外交和軍事仍受英國控制。1931年議會公佈威斯敏斯特條例,規定英國議會的任何一項法律,未經自治領正式承認,在自治領概不適用。自治領頒佈的法律則無須英國議會批準。此後,自治領開始取得同宗主國平等的權利。“英帝國”改成瞭“英聯邦”。見英帝國和英聯邦。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帝國主義國傢間矛盾加劇。德意日法西斯在東西方燃起侵略戰火,新的世界大戰迫在眉睫。英國對法西斯姑息遷就,縱容侵略。1937年,N.張伯倫出任首相後,更變本加厲地推行綏靖政策。1938年9月,張伯倫3次飛往德國會晤A.希特勒,並於9月29日同希特勒簽訂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協定》。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歐戰爆發,英對德宣戰。1940年4月,希特勒的侵略矛頭指向西方,綏靖政策破產,張伯倫辭職。主張對德國采取強硬政策的W.丘吉爾組成戰時聯合內閣(1940~1945),實行戰時黨派間“政治休戰”和勞資間“工業休戰”,以保證舉國上下團結對敵。丘吉爾上臺後,立即組織敦刻爾克大撤退,把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並迅速擴充軍備。1940年7~9月在德國發動的“不列顛空戰”中,英空軍有效地打擊瞭敵人。1943年5月以前,英軍的主要戰場在北非,1943年9月英美軍隊在意大利南部登陸,意大利投降;1944年6月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圖11),法西斯德國處於東西兩線作戰,迅速崩潰,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

圖11 丘吉爾(後左一)在諾曼底視察(1944)

  戰後重建 戰後英國降為二等強國。1945年7月工黨在大選中獲勝,C.R.艾德禮出任首相,工黨政府在1945~1948年間對英格蘭銀行、煤礦、煤氣、電力、電報、國內運輸、海外航空等部門實行國有化,以一定程度的計劃性指導戰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947年參與擬定並接受馬歇爾計劃,從美國得到大量援助,經濟逐步復蘇。與此同時,工黨政府還實施一些改善勞動人民狀況的措施:廢除1927年工會法,恢復工會合法權利;對居民實行免費醫療、食品漲價津貼以及社會保險等。戰後的英國,工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經濟發展緩慢,除落後於美國外,還逐漸落後於聯邦德國、法國和日本。

  1979年大選後,保守黨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2年、1987年連任。撒切爾夫人采取私有化、控制貨幣、削減社會福利和打擊工會等政策治理“英國病”,經濟明顯好轉。但失業現象仍較嚴重,罷工時起。1984年3月至1985年5月的礦工罷工是英國工人運動史上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罷工,造成損失達30億英鎊。80年代末,經濟又見回落,加之在歐共體問題上保守黨內分歧嚴重,為擺脫窘境,1990年末撒切爾夫人辭職。1997年,工黨“現代派”代表、“第三條道路”倡導者T.佈萊爾出任首相後,決心按照他在就任工黨領袖時提出的“新工黨,新英國”的思想改造工黨,治理英國。

  在外交方面,戰後英國著重發展丘吉爾提出的英美之間的“特殊關系”。半個世紀以來,這種關系時熱時冷。佈萊爾執政後,著力修復英美特殊關系。戰後英國殖民帝國土崩瓦解。殖民地紛紛獨立,但大都留在英聯邦內,2008年英聯邦有53個成員國。北愛爾蘭至今仍時有動亂。英國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東南亞條約組織(1954)和中央條約組織(1955)的組織者之一。1973年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佈萊爾政府上臺後,努力調整和歐盟的關系,爭取在其中發揮領導作用。但是至今尚未接受歐洲統一貨幣歐元。1950年1月承認中國,1972年3月兩國關系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系。1984年12月撒切爾夫人第3次訪華,簽訂《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歸中國(圖12)。

  

推薦書目

 勃裡格斯.英國社會史. 陳叔平等, 譯.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1.

 MORGAN K O. The People's Peace:British History, 1945-199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JOHNSON P. Twentieth-century Britain: Economic, Social,and Cultural Change.London: Longman,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