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聲波振動而存在、在時間中展現、通過人類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的藝術門類。從社會學的角度講,音樂是人類所創造的諸多文化現象之一;人類早期的音樂活動是混性社會文化現象中的一個要素。到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音樂又同時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

  在中國,春秋戰國以前,“音”和“樂”兩個詞一直是分別使用的。在漢語中,把聲、音、樂分為三個層次。按中國古代音樂理論專著《樂記》的說法:“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可見,“”泛指一切聲音,古代又稱之為天籟地籟人籟等,其中包括各種噪聲;“”特指有秩序、有條理、有組織的聲音,相當於樂音綴合而成的音調、曲調、音響組合等;至於“”,在上古時代指的是詩歌、音樂、舞蹈三種因素混為一體、尚未分化的藝術活動,孔子時代作為教育必修科目“六藝”(禮、樂、射、禦、書、數)之一的“樂”,就是這種混聲性的藝術活動。中國古籍上第一次出現“音樂”一詞,是在《呂氏春秋·大樂》篇中:“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此後,“音樂”一詞的含義則逐漸取代原先“音”一詞的地位,用以指稱音樂這一藝術門類;而“音”一詞的含義則逐漸變窄,僅指有確定音高的樂音(例如“五音”)。到後來,“樂”一詞才作為“音樂”一詞的簡稱而用來指稱音樂。在歐洲,拉丁文中的音樂一詞“Musica”,起源於希臘神話中掌管文藝、科學的女神繆斯的名字,它的含義不像漢語中“音樂”一詞那麼明確。但是希臘神話中繆斯的職責是侍奉太陽神阿波羅,從這點看,借用繆斯的名字來轉述音樂這一語義演化中,隱含著一種象征性的寓意:贊譽音樂令人心曠神怡的社會功能,並賦予她以高貴純潔的形象。

  當人們將音樂與其他藝術門類比較時就會發現:①音樂的內容與文學、戲劇、繪畫等那些大量地描繪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情景(再現性、描摹性)的藝術門類不同,音樂所直接呼喚、激發的是情感與意志(表現性、表情性);由情感體驗出發,不同的個人憑自己的生活經歷而聯想到的具體對象也很不相同。因此可以說,音樂的內容具有情感的相對確定性與對象的不確定性相統一的特點。②如果人們對這一特點加以深究,可以發現一個更深刻的本質特征:音樂所用的材料與結構是非語義性的,這也正是音樂與語言藝術的根本分界線。從表面現象看,活的語言藝術(書面記錄除外)也是憑借聲波振動,通過聽覺器官,在時間中展現的,但語言所用的聲音有語義,是詞義的外殼;音樂則不然,各種樂匯所喚起的聯想是從情感激發中自由展開的,不遵守語義學的規則。③從音樂與建築藝術的對照比較中可以看出,在形式要素的抽象性和結構規范的嚴謹性方面,音樂與建築十分相似;但與建築在空間中展現(屬於空間藝術)不同,音樂是在時間中展現的藝術(屬於時間藝術)。

  簡言之,音樂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反映,同時,音樂的內容又充滿情感與意志。音樂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活動,既表現瞭社會成員對客觀規律的理解和運用,又顯示瞭社會成員主觀上的追求和願望、意志和憧憬,它承擔著傳遞社會信息與交流情感體驗的職能,起著組織與協調社會成員意志行為的作用。

  人類文化發展中的音樂 原始的生產勞動(狩獵、耕作等)和部落爭戰所需要的群體間信息傳遞促使音樂萌發,它和原始語言(社會群體間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集體勞動和戰鬥(群體共同進行的生存鬥爭活動)發生於同一歷史時代。在人類有嚴格語義的語言逐步形成之前,必然有一個運用情感性呼號的階段。這種情感性的呼號,既是語言的前身,也是音樂的萌芽。在音樂的萌芽中,有伴以手舞足蹈的節奏敲擊,有或高或低或長或短的呼號,在帶有各種滑音的音調中出現的確定的音律為數不多;這些音樂萌芽的形態雖然簡單,卻是原始人類群體間交流願望與情感,表達要求與意志,協同進行勞動或戰鬥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從實用性交流手段的出現,到文化藝術現象的形成,必須經過一個過程,完成這一轉變過程的活動形式是社會群體把規范化的勞動或戰鬥活動加以復現、演習、操練,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審美發生過程”。原始人類通過模仿禽獸被獵,演示草木繁茂,用象征性的表演制伏想象中的敵人等,既表達瞭對以往成功的歡慶祝賀,又表達瞭對未來禳災祈福的願望。這些活動在客觀上起著情感激發的作用,而這種作用是借助於表演形式的類比作用和表演者對功利效果的想象而發揮的。因此,與感覺器官相聯系的形式感與想象力就得到培育。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看,這也就是社會文化現象的原始積累形成過程。科學、藝術、教育等各種成分的萌芽混合在一起的原始文化現象的積累,形成巫文化,而巫文化所運用的手段中,那些培育瞭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的部分,就逐漸發展成為混生性的藝術萌芽(其中包括舞蹈、音樂、詩歌、戲劇、美術等因素的萌芽)。

  強調人類勞動是音樂得以產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對的,但不應簡單歸納為“音樂起源於勞動”,而忽視瞭審美發生過程的地位和作用。肯定原始宗教(巫)對原始音樂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也是對的,但不應簡單地歸納為“音樂起源於宗教”。因為我們不僅要看到在原始文化現象的形式方面音樂與巫術的相關性,還應當看到在原始文化現象的內容方面,音樂與勞動戰鬥等物質性生存鬥爭的相通點。此外,在生存鬥爭社會化的基礎上,男女求偶活動發展為超生物的群體間智能、體魄、情感等方面互相展示的信息交流活動,在語義性符號形式的傳達不能滿足時,自然要求運用更強烈更直觀的情感激發手段,音樂舞蹈與造型藝術都受到來自這一方面的推動與促進。

  音樂藝術手段的各種素材,是通過無數氏族在漫長歲月中的群眾性創造,一點一滴地積累而成的。在目前尚處於社會發展早期階段的部落或氏族那裡,人們仍可以發現許多原始氏族社會流傳下來的音樂遺跡,例如圖騰祭祀中的集體歌舞,講述創世傳說與本民族歷史的長篇敘事歌,歡聚飲宴時唱的宴歌、酒歌和娛樂性歌舞,友好鄰村互相訪問時唱的迎賓問答歌,青年男女互相表達愛慕之意的情歌,婚嫁、喪葬禮儀所用的歌曲和舞歌,各種各樣農事和手工勞動過程中所唱的漁歌、牧歌、勞動號子等。

  社會發展到奴隸制階段,氏族社會中有權威的成員集團轉化為奴隸主階級,氏族社會所創造的全民性音樂文化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由奴隸主階級所壟斷並加以發展。中國古代祭祀用的“樂”(詩、樂、舞三者一體的活動)完全由奴隸主階級包辦;主持祭祀的巫師作為執掌神權的精神領袖,也身居奴隸主階級的上層;祭祀所用的貴重樂器也屬於奴隸主階級專有專用,成為權力、財富的象征,並且隨著物質生產技術的提高而逐漸精密化、系列化、體系化;氏族社會原有的宴飲音樂,在奴隸主的奢侈宴席上大為發展;樂曲比先前復雜瞭,樂器增多瞭,形成龐大的樂隊;大量的專業音樂奴隸從事宴飲音樂的演唱、演奏,使音樂的娛樂性增強瞭。奴隸主階級的最高統治集團為樹立自己的權威,往往編演大型樂舞,例如中國夏代的《大夏》、《簫韶》,周代的《大武》。在某些民族奴隸主的子弟教育活動中,音樂成為相當重要的教育手段,這樣的教育制度使這些民族有幸成為古代世界著名的文明之邦,例如古中國、古希臘、古印度。另一方面,奴隸們也在創造自己階級的音樂文化,他們在為奴隸主享樂而演奏演唱時,不斷滲入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行藝術創造,奴隸階級各成員之間也通過音樂來互相交流思想、感情與意志。奴隸們常用自己的歌喉唱出怨訴和抗議,例如中國《詩經》中就記述有唱出“胡不耑死”這類憤怒語句的民歌;同時,他們還在粗陋的木器、石器和瓦器上敲擊出激動人心的節奏,以表達他們的情感等。當然,除瞭奴隸主和奴隸之外,還有自由民對音樂也有需求和創造,對奴隸社會音樂文化的發展也作出瞭自己獨特的貢獻。

  社會轉入封建制以後,社會分工和階級層次繁復,音樂文化的階級性形成斑駁繽紛的局面。在帝王的宮廷中,除瞭從奴隸主階級那裡繼承過來的祭祀占卜音樂之外,還制定瞭各種禮儀制度中所用的儀典音樂和歌頌本朝帝王功績的音樂,並從全國各地征集樂工和樂曲供皇帝貴族消遣娛樂,中國漢代的樂府、唐代的教坊,就是承擔後一類職能的宮廷機構。朝廷官員中不僅有人監制各種樂器,而且有人進行音樂理論的研究,這種研究常同哲學、數學乃至天文、歷法以及制定度量衡等結合在一起,互相啟發,互相促進。由於精神生產的進一步分化,在封建社會中開始形成職業的僧侶集團,主持寺院教堂的宗教活動,使宗教信仰以更嚴密精巧的形式滲透到社會廣大成員的精神生活中去。雖然不少的宗教教義在理論上公開貶斥音樂,但在宗教活動的實踐中卻普遍借助音樂手段,因而在實際上,對音樂文化的發展既有束縛,也有推動。有些宗教團體還創造瞭較發達的音樂藝術品。地主階級作為封建經濟結構的基層支柱,人數遠遠多於宮廷和寺院的人員,他們所創造的音樂文化,反映他們組織社會生活的實踐活動和審美理想,這個階級不僅自身參與藝術水平較高的歌曲與器樂曲的創造,而且以其精神生活的要求,協同市民階級(市民除瞭一部分身兼地主以外,職業日趨繁多)一起促進市鎮商業性音樂活動的發展。相對於宮廷音樂的民間音樂,相對於宗教音樂的世俗音樂,都有瞭較快的發展。以自由民身份從事活動的職業音樂傢,是這一社會階段新出現的社會現象,對音樂藝術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文人音樂傢”也在音樂文化上作出過重大的貢獻。但是,整個封建社會音樂文化的最豐厚寬廣的土壤卻是農民和手工業者所創造的音樂文化,他們占社會人口的大多數,他們在自己的勞動生活和社交生活中隨時隨地創造音樂,由於沒有嚴格的思想束縛,他們所唱出的曲調和敲出的節奏更富有創造性。

  當市民階級雇傭勞動力組織生產,把手工業改造為機械工業,實行產業革命的時候,摧毀封建制度的新生產力就在封建社會中孕育起來瞭。這個代表工業化生產力的新的市民階級,把音樂藝術提高到新的水平。其情感內容的特征是表達瞭創造者掙脫神權淫威,爭取個性解放的自覺意識;其結構形式的特征是作品的技術構成空前復雜。正由於這個高舉反封建大旗的新階級是工業化生產力的自覺代表者,表達其思想覺醒的意識形態也具有工業化生產力的風貌,代表工業化社會發展新階段的音樂文化,無論在多聲部的和聲手段、織體手段和節奏的多層次方面,還是在樂器音色的豐富多彩和樂器制作的工藝水平方面,無論是在記譜法的精確化、立體化及樂理術語的周詳化、體系化和演唱演奏作曲規范的嚴格周密方面,還是在音樂事業內部各行各業分工的多側、多層和細密方面,都顯出瞭工業化生產力所特有的新面貌。人們常把這種新音樂文化稱為資產階級音樂文化,這是出於對歷史現象的表面觀察。這一時期的音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部分:①反映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並為其服務的音樂;②反映舊有生產關系殘餘及其思想的音樂;③反映新生產關系萌芽及其思想的音樂。不應籠統地不加區別。同時,工業化生產方式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不同的社會階級都參與瞭這個歷史運動。在工業化初期,資產階級通過雇傭勞動來促進工業技術結構的建立,但建立這種技術結構的人有許多都不是資產者,正如不少古典音樂大師畢生窮困一樣。不成熟的工業,由於雇傭關系、技術異化和社會生產的無計劃性導致大規模的階級對抗和民族對抗,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反抗成為重要的社會運動,從中產生瞭工人歌曲、工農革命歌曲和民族救亡歌曲這樣的音樂文化,這些無疑是無產階級爭取解放的意志的反映,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進步文化。

  音樂的物質材料和形式要素 各種樣態的聲波振動,是音樂賴以存在的物質材料,是人類運用各種物質手段發出的,其中,既包括人類天生的器官(發聲器官、四肢等),也包括人類所創造的各種器具。人類之所以會造成某種樣態的聲波,一方面取決於物質條件(生理或生產條件)所提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受聽覺審美需求的引導。古人最初追求樂音的純凈性和音程關系的協和性,很可能是受到某些狩獵工具(如獵哨、獵角、弓弦)所發樂音和某些鳥類啼鳴的啟發,在自然界的天籟中,具有純凈、協和這類性質的音響和這種聲音的泛音列,使人感到悅耳動聽,人們才會去追尋、探求,創造各種器具將其模仿、再現出來。人類對聲波樣態(作為物質材料)的審美追求,推動瞭歌唱技術、樂器制作技術(作為物質手段)的發展;反過來,新的發音器具(新樂器、電子合成器等)的創制,又提供瞭獲得新的音響材料的可能性;材料與手段的交互作用,模仿與創造的辯證結合,使音樂所運用的物質材料不斷豐富提高。

  樂器是人類所創造的發音器具,當代的樂器學已經根據聲學原理把樂器分為五大類(體鳴、膜鳴、弦鳴、氣鳴、電鳴),形成科學的系統。但從人類學的角度看,從人類運用發音手段以支配音響材料的方式這一更廣的角度看,可把發音手段區分為如下三類:

  第一類發音手段,由人類天生的器官、肢體構成。其中主要的是人聲歌唱所用的整套器官,由於器官復雜的生理結構和豐富的性能,使運用人聲的歌唱藝術(聲樂)成為音樂表演藝術的一大重要門類。此外,口哨、拍手等發音手段,在初期的舞蹈中曾有過重大的作用,其後由於各自的局限性雖都不占主要地位,但在音樂基礎教育的節奏訓練中,拍手仍有其重要價值。

  第二類發音手段,由人類運用天生器官、肢體直接激發與控制樂器構成。其中由呼吸器官用氣息激發聲源的是吹奏樂器(管樂器、氣鳴類樂器);由手的動作激發聲源的則有以摩擦發音的弓弦樂器,以彈撥發音的撥弦樂器,以敲擊發音的擊弦樂器和體鳴類、膜鳴類樂器。上述發音體中,凡是音域寬廣,音位齊全,音色富於變化,聲學性能豐富,乃至能同時奏出幾個不同樂音的,它的藝術表現力就強,演奏技巧就發展得高超。中國傳統樂器琴、箏、琵琶、二胡、笛、簫等,現代樂器提琴、豎琴、圓號、小號、雙簧管、單簧管等,都各自形成一整套演奏藝術。

  第三類發音手段,是在人類天生肢體與發音體之間介入一系列部件而構成的復合系統。其中首先應當提到的是帶有鍵盤裝置的樂器。鍵盤向人類提供瞭發展多聲部音樂思維的條件。在工業文明條件下,人類可以進一步利用機械和電聲手段自動化地演奏音樂。真正成熟的自動化電鳴演奏是通過電腦(計算機)控制電子合成器進行音樂表演。

  當人們把任何一首優美動聽的樂曲像分解化合物那樣拆成各種元素時,會發現構成音樂的基本要素是十分簡單的,不外乎音的高低、音的長短、音的強弱、音色的差異而已。由這些基本要素互相結合,形成一些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節奏、句法、音程進行、和弦、調式等;由這些形式要素進一步構成一些形態側面,例如曲調、織體、和聲、曲式等。音樂藝術品就是由這樣一些側面綜合而成的。

  音樂的基本要素是簡單的,由基本要素所構成的各個側面的樣式形態卻是無限豐富的。它們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積累起來的,其中有專業音樂傢的創造,更有廣大人民的創造和積累;正是各民族各地區的人民群眾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以自己的生活和藝術實踐使音樂呈現出種種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區性特點,世界音樂寶庫才能達到今日的壯觀規模。

  音樂的社會功能 音樂常能在某種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或具體的社會交往場合發揮某種帶有實用效益的功能。音樂之所以能作用於人類的生理、心理狀態,其最底層的物質基礎是聲波對聽覺器官的刺激會引起人體內的生理反應(如呼吸、脈搏、血液成分、內分泌,腦電波的變化)以及動作、情緒反應;在此基礎上,按一定的結構組織起來的樂音則以其形態樣式的整體對應於社會生活的情景、民族心理的特質、階級意識的顯現等。因而能把這類反應導入意志行為和社會情感的軌道,並最終導入人格、情操的范疇。因此,音樂所喚起的人類理性並不停留在語言符號的、抽象的、精神性層次(如知識領域裡的概念體系,道德領域裡的律令訓條)上,而已經落實到調動一整套生理活動的、實踐的、物質性的層次上,是一種充滿熱血激情的實踐理性。原始氏族用於圖騰祭祀、慶功禳災的樂舞,就具有這類組織交流功能;在社會發展早期階段滲透社會生活各個角落的各種歌曲都有這類實用功能。在漫長的手工業時代,各種勞動號子都以自己特有的節奏、音調、句法協調集體的勞動動作,並起著消除疲勞、鼓舞意志的作用。進行曲和軍歌統一步伐、鼓舞士氣的功能是人所共知的;中國古代有“梁紅玉擊鼓助戰”的故事。各類抒情性的歌曲則以音樂表達與交流情感,使社會成員的思想感情互相引起共鳴,達到一致。各種嚴肅的頌歌、贊歌和儀典音樂表達瞭社會成員共同的慶祝、歌頌、祝願、憧憬,葬禮上的哀樂和悼歌則表達共同的悲痛哀思。

  音樂的審美教育功能對社會的影響最為深遠。音樂能把千錘百煉、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凝聚呈現為明顯直觀、靈活多姿的感性形式,因此它在提高審美感受能力的同時也給人以教育,不僅對智力開發給予有力的促進(提高聯想、幻想和創造性想象能力,提高抽象思維、敏慧推理的智能,提高對於外來信息的記憶、反饋能力),而且對各種非智力因素(如自制力、毅力、細心、專註、適度)的培養,以及性格、情操方面各種良好素質的塑造,都具有深遠持久的作用。在原始公社時期形成而以後保存在奴隸主子弟教育項目中的“樂”,是音樂發揮其審美教育功能的古老而樸素的形態;它是古代樂教思想產生的土壤,在古希臘柏拉圖和古中國儒傢的政治理想中都包含這一成分。在歐洲,自從啟蒙思想傢J.-J.盧梭提出審美教育主張以來,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因素更加強化。中國近代教育傢蔡元培和音樂學傢王光祈也都提出過美育和樂教的主張。在當代生活中,高尚音樂的演出和傳播,是以社會教育形式出現的審美教育活動,它可以對社會成員發揮道德倫理的陶冶和教化作用;如果這些演出和傳播不按照健康的審美理想加以規范,音樂對社會成員行為的塑造將產生反面的效果。

  音樂還可以提供有教養的娛樂,有文化的休息,通過松弛的審美享受來積蓄精神的素養和活力。從原始氏族的集體歌舞,後來兒童唱遊,到各民族現存的集體歌舞,群眾聚會上表演的歌舞節目,都發揮這樣的功能。通俗輕松的娛樂音樂,在古代社會中常作為宴飲音樂出現,在後工業文明的條件下,則常作為餐廳、茶座、商場、候車室等及其他休息場所的背景音樂來播放,以增強日常生活中的愉悅情趣。從這種社會功能的反面表現來講,娛樂音樂中格調低下、趣味庸俗的部分可能對人類精神生活產生消極影響和腐蝕作用,這是有必要抵制和克服的。

  音樂的另一種實用功能是用作保健和治療的手段。無論在古中國或古希臘,還是在中世紀的阿拉伯,都曾有著名的學者、醫師用音樂治病,提倡音樂治療。有些民族長期以來保持著用舞蹈、歌唱和演奏打擊樂治療精神抑鬱癥的風俗。在工業生產條件下,在一些噪聲很大或過於寂靜的勞動環境中,勞動者特別需要佩戴附有耳機的耳罩,邊勞動邊欣賞音樂,這種文明保健設施對勞動者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隨著工業文明走向成熟,音樂治療在近幾十年來已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音樂的體裁樣式 在音樂這個藝術門類裡,由於藝術實踐的條件不同,形成瞭眾多紛繁的體裁和樣式。對音樂體裁的分類,向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是由於人們往往從不同的角度來考察音樂。因此,要理清音樂的各種體裁樣式,也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分別加以整理。歸納起來,大體上可從下述五個角度分類:

  ①按照社會生活中使用音樂的不同場合,或從音樂的社會功能分類。如和勞動相聯系的夯歌、漁歌、牧歌、田歌;和青年男女交往相聯系的情歌、戀歌;和風俗習慣相聯系的酒歌、婚嫁歌、喪歌;用於國傢儀典的國歌;用於行軍隊列的軍樂;用於體操、滑冰的運動音樂;用於娛樂休息的舞曲;用於宗教的經文歌、彌撒曲、眾贊歌等。

  ②按照音樂與其他藝術門類相結合的運用方式來分類。如和語言相結合的歌曲類;和戲劇表演相結合的歌劇、戲曲類;和舞蹈表演結合在一起的舞歌、舞樂、舞劇;和電影結合在一起的電影音樂等。在上述體裁裡,有的音樂處於主要地位,有的處於次要或陪襯地位。總之,這些體裁正由於有瞭音樂的配合而更加完美動人,同時,音樂也因不同條件的制約而獲得瞭不同的形態和性格。

  ③按照音樂表演所采用的不同物質手段來分類。首先可以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在聲樂體裁中,有獨唱、齊唱、重唱、合唱。大型的聲樂體裁,如大合唱、康塔塔、清唱劇等,都由上述四種聲樂樣式按不同方式組合而成。器樂體裁的類別紛繁龐雜,歸納起來,不外獨奏、齊奏、重奏與合奏。按照演奏樂曲所使用的樂器及樂器的組合形式不同,又有小提琴獨奏、弦樂四重奏、木管五重奏、鋼琴協奏曲、交響樂、銅管樂、絲竹樂、吹打樂、鑼鼓樂等不同的體裁樣式。

  ④按照樂曲的結構規模、織體類型、節拍速度、表情性格來分類。如組曲、變奏曲、回旋曲等,都和一定的曲式結構相聯系;賦格曲、創意曲、輪唱曲都屬於復調織體類型;小夜曲、嬉遊曲、諧謔曲、幻想曲、狂想曲等和樂曲的情緒、情調相聯系。歐洲許多器樂體裁起源於民間舞蹈音樂,如波爾卡、波洛奈茲、薩拉班德、加伏特等,已作為獨立的器樂體裁來創作和演奏;這些名稱所表達的概念,已成為某種特定的節拍、速度和表情性格的標志。

  ⑤按照樂曲的民族特點、地區特點來分類。世界各國、各民族、各地區都有自己特有的樂種,它們的名稱帶有自己民族和地方的特色。例如,同是高亢、遼闊的山歌,一說到信天遊就想起陜北黃土高原的風格,一說到長調就想起內蒙古草原的風格,一說到花兒就想起黃河上遊湟水流域的風格。在歐洲,指稱民謠風格的歌曲有一些語義相仿的名稱,有的指法國北部的,有的指法國南部的。在中國的器樂體裁中,如江南絲竹、河北吹歌、潮州鑼鼓等,都明示瞭地方特色。

  音樂的體裁樣式是紛繁的,隨著音樂藝術的發展和人民文化生活的提高,音樂的新的體裁樣式,將不斷地被創造,使音樂藝術日益呈現出繽紛斑斕的形態。

  音樂藝術生產的發展歷程 音樂藝術的生產過程,在古代並無一度創作(作曲)與二度創作(演唱、演奏)之分。在記譜法未曾發明之前,音樂作品的生產過程是離不開表演過程的,修養較高的演唱傢、演奏傢能夠在表演時對傳統曲目予以加工發揮,乃至進行即興創作,這在中國古代歌手和傳統樂器演奏傢中是屢見不鮮的。這種習慣和能力,在近代中外的一些民間歌手、戲曲表演傢和樂師那裡仍然保持著。

  在古代,從事音樂表演藝術的人分成瞭兩支隊伍,一支是從事聲樂表演的歌唱傢,另一支是從事器樂表演的演奏傢。隨著樂器的多樣化發展,不同類型的樂器所要求的技能訓練往往差別很大,演奏傢的隊伍中自然形成瞭細密的分工。專業分工促進瞭器樂演奏藝術的提高,各種樂器的高超演奏技藝百花爭妍,有力地推動瞭音樂藝術的發展。

  古代的樂器演奏傢常常身兼樂器制造者,中國古代的琴人都要學習選料造琴的手藝。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樂器制造所要求的生產技術越來越復雜,制造業就從演奏者那裡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特質生產行業;由於不同類型的樂器制法頗不相同,樂器制造業從一開始就在內部形成瞭細密的分工。某些種類的樂器,其制造傢享有盛名,在音樂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在音樂藝術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逐漸借助愈來愈多的符號來進行音樂藝術的生產。在人類發明記譜法之前很久,弦樂器上的音位和管樂器上的孔數已經起著符號的作用。當人們進一步要求用一套統一的名稱來稱呼不同樂器的各個音高時,就出現瞭音名、律名體系。古希臘和中世紀的羅馬都用本民族文字的字母稱音樂裡的各個音,這個傳統為近現代的整個歐洲所繼承,並流傳到世界各國。中國古代,早在周代就有一套律名(黃鐘、大呂等12個律名,相當於現代的音名),同時,在論述音階各音級和調式時還有一套階名(宮、商等5個階名)。音名、律名用書面符號記述,成為樂譜的譜字,譜字的讀音成為唱名。樂譜是音樂藝術生產過程中強有力的符號手段,它對於音樂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可與文字對文學發展的重要性相比。中國北朝、隋、唐諸代宮廷樂工通用燕樂半字譜,後來,半字譜的譜字讀音用漢字寫出,成為工尺譜。歐洲古希臘有音位譜的萌芽,11世紀正式出現以彩色或黑色橫線配合彩色或白色橫間各個位置上的音符表示音名、音高的記譜法;13世紀在德國興起“有量記譜法”對音符時值節奏作出明確表示。兩者都為後世的五線譜所繼承。同時,古代的唱名譜、奏法譜繼續傳承至今。20世紀以來在中國廣為流傳的簡譜就是古代工尺譜的接替形式。

  隨著記譜法的發明,作曲者通過寫譜來完成音樂創作,作曲就從演唱演奏者那裡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創作活動。在作曲專業形成的同一歷史時刻,一批人從事樂譜的抄寫、繪制、制版、印刷的行業出現瞭。樂譜印刷業的形成與更新及其內部各道工序的技術工人的培訓與提高,是音樂事業獲得發展的必要環節。

  為瞭理解和掌握各個音律之間的音程關系,古人通過計量管或弦的長短已懂得可以借助數學手段。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古中國的管子以及他們的門徒,通過對於弦樂器的弦長或管樂器的管上長的量度,懂得瞭可以通過數學計算來思考音程關系,這樣,數字這種符號手段就不僅僅在編號的意義上,而且在嚴格的數學計算和邏輯推導的意義上,成為人類借以掌握音高、音程的符號。律學就是用這種符號手段來從事研究而形成的一門音樂科學,在和聲學誕生於意大利的歐洲16世紀,數學也擔當瞭接生婆的角色。

  鍵盤形式這一符號手段,在近現代音樂基礎知識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鍵盤上,雖然每一個個別鍵子都是演奏發音的物質工具,但是所有鍵子組成的整個鍵盤形式卻提供瞭一個視覺的觀念模型,使人們對於音律、音高、音程的認識、理解、思考和運用,能夠更為簡便輕松地進行。

  唱名是一種很特別的符號,它有如任何語言的語音外殼對語義起提示作用一樣。由唱名連綴而成的音節序列(唱名詞匯)對一串樂音的音程和音高起提示作用。對於唱名的這種語義性提示作用的認識和運用,是在幾百年的音樂教學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來的。

  當人們根據樂譜來進行排練與演出成為制度,當作曲傢所寫的不僅是一些獨奏、重奏的樂譜,而且是有樂隊參加演奏或有合唱隊參加演唱的總譜,那麼對排練和演出的組織方式就提出瞭嶄新的要求,指揮這一專業就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瞭。

  在音樂傢中還有教育傢和教師。音樂事業中的教育活動之所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不僅是由於從事音樂工作需要掌握相當細致復雜的專業技巧,而且還由於,音樂聽覺、音樂感、對音樂情感的共鳴,是音樂欣賞的必要前提,而這種心理素質與藝術素養的獲得卻非一日之功,必須通過長期的、系統的、全面的音樂教育。音樂教師所從事的工作有兩種:一種是用音樂手段從事教育,一種是教育人從事音樂活動,兩種工作不可偏廢。良好的國民普及音樂教育不僅可以促進社會生產率的提高與社會道德風尚的改善,而且為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堅實雄厚的基礎。

  隨著社會音樂生活和音樂教育的發展,需要有一部分音樂傢對大量的音樂作品及音樂現象、音樂史料進行研究,這種研究工作培育瞭音樂學傢。在音樂學傢的隊伍中,隨著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的差異而自然形成細密的分工,例如,以音樂現象的發展變遷為對象的音樂史傢;以當代音樂生活為對象的音樂評論傢;以音樂的審美價值為對象的音樂美學傢;以音樂的工藝結構與形態技法為研究對象的作曲技法與表演技法理論傢;以各民族的民間音樂為對象的音樂民族學傢等。

  音樂藝術與工業技術相交疊而形成的專業,除瞭在樂器制造方面不斷延續以外,還在別的領域裡繼續發展。既有音樂素養又有聲學技術的建築師隊伍是音樂事業所不可缺少的。錄音放音電聲設備的生產是又一領域。要求技術手段保證乃至改善音樂演出的藝術效果,是不變的總要求,也是這些領域的工程師要共同領會並為之奮鬥的總目標。用電聲技術豐富音樂演奏的藝術表現力,是音樂與技術交疊的又一領域。用電子計算機輔助人類的音樂想象力和創造性音樂思維,以探索創作音樂作品的新技法,是又一新領域。當然,由人親自演唱演奏音樂的生產方式還將繼續存在。不同的生產方式將互相啟迪,互相吸收,在更高水平上互相綜合,並通過新的技術手段與姊妹藝術形成新的結合,使音樂藝術生產達到空前廣泛、全面的繁榮,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和提高的審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