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指作為商品的藝術品交換的場所。廣義指藝術商品交換關係的總和。即藝術市場既體現著藝術品買方、賣方和交易仲介之間的關係,還包括在藝術品流通過程中起促進和輔助作用的一切機構和行為。

  藝術市場的構成主體有藝術傢、經紀人與代理人、藝術評論傢、藝術品購藏者。藝術市場經營形式主要有個體行銷、畫廊、拍賣公司、博覽會四大類,按經營方式分,有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一級市場是指藝術品日常銷售市場,二級市場即拍賣市場(見藝術品拍賣)。

巴黎蒙馬特高地繪畫市場

  中國書畫市場在漢魏六朝已初見端倪。唐代公私典藏興盛。宋元書畫市場進入成長期,出現瞭專門的書畫店與經紀人。明清書畫藝術市場更為專業化,書畫交易主要通過畫商完成,藝術傢作品明碼標價。清代出現瞭北京琉璃廠這樣的書畫古玩商業街,針對書畫作偽的鑒定成為專門學問。清末民初有大量書畫社團與畫會出現,以維護書畫傢權益。20世紀前半葉,由於戰爭動亂,中國書畫市場趨於衰微。1949年以後,除北京榮寶齋、上海朵雲軒等公私合營後的畫店與國營文物店經營少量字畫外,藝術品交易趨於停滯。改革開放以後,先是由外貿部門組織瞭書畫作品的出口,80年代後期中國藝術市場發展迅速,出現瞭商業性畫廊,據統計最多時有4 000多傢(含各種畫店),現在約有2 000多傢,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90年代中期中國內地出現瞭專業的藝術品拍賣公司。

  西方藝術市場的發展,經歷瞭自由交易時期、同業公會、沙龍時期、畫廊時期、美術館時期。17~18世紀的歐洲和中國的明清兩代,開始出現瞭畫廊(畫店)、畫商等。畫廊以發現培養藝術傢,代理銷售其簽約作品為經營方式,是西方藝術市場的主體。藝術博覽會是藝術市場的重要部分,主要是在發達城市集中展銷藝術作品。當代世界主要藝術博覽會有西班牙的拱之大展(ARCO)、巴塞爾藝術博覽會芝加哥藝術博覽會等。受香港亞洲藝術博覽會影響,1993年文化部批準在廣州舉辦瞭第一屆中國藝術博覽會,目前在北京、上海、廣州每年都舉行藝術博覽會。

  由於藝術品的保值與增值功能,藝術市場一度被作為投機性的投資領域,20世紀80年代後期,金融、房地產等壟斷資本大量湧入國際藝術市場,作品價格急劇膨脹,形成瘋狂的市場泡沫。一個健康的藝術市場需要健全的市場環境,它要求與藝術品交易相關的市場諸因素,如法律、稅收、保險、運輸、展覽、銷售、收藏等,更加專業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