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分子品質最小的一種蛋白質。由51個氨基酸組成,相對分子品質為6 000。B細胞先合成前胰島素原,再加工成胰島素原,然後水解為胰島素和連接肽。胰島素進入血液後,10分鐘內即為肝迅速降解。胰島素是促進合成代謝的激素,它的靶細胞主要是肝、脂肪組織和骨骼肌細胞。

  對糖代謝的作用 當血糖濃度升高時,迅速引起胰島素的分泌。胰島素使全身各組織加速攝取、儲存和利用葡萄糖,使血糖水準平下降。進食後胰島素使機體吸收的葡萄糖在肝大量轉化為糖原而儲存起來,還抑制糖原異生,又促進葡萄糖轉變成脂肪酸,並轉運到脂肪組織儲存。在胰島素的作用下,葡萄糖才能轉運入肌肉細胞,並加速肌肉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和肌糖原的合成。

  對脂肪代謝的作用 胰島素既可促進肝合成脂肪酸,然後轉運到脂肪細胞中儲存起來,又可使脂肪細胞直接合成脂肪酸。

  對蛋白質代謝的作用 胰島素能促進氨基酸主動運轉進入細胞;它又可直接作用於核糖體,加速翻譯過程,促進蛋白質合成;在胰島素的長期作用下,基因的轉錄和復制加快,增加RNA和DNA的生成。

  當體內胰島素缺乏,使血糖升高,超過腎糖閾時,就形成糖尿病;使血脂升高,引起動脈硬化,導致心血管和腦血管系統疾病;使蛋白質極度消耗,血液中氨基酸濃度升高,身體虛弱,體重減輕,機體各種功能失調。

  人的胰腺每日可產生1~2毫克胰島素,進食後其分泌量增加。體內缺少胰島素會引起代謝障礙,特別是使細胞不能有效地利用葡萄糖,造成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升高,過多的糖隨尿排出;糖尿病即因此得名。體內生物合成胰島素經過幾個階段。最初的產物是單鏈的前胰島素原,從氨基端開始,依次排列著信號肽,B鏈,連接肽(C肽)和A鏈。該前體分子經加工去除信號肽成為胰島素原,後者在高爾基器上被酶水解成為C肽和有活性的胰島素分子。

  胰島素於1921年由加拿大人F.G.班廷和C.H.貝斯特首先發現。1922年開始用於臨床,使過去不治的糖尿病患者得到挽救。不同動物的胰島素組成均有所差異,豬的與人的胰島素結構最為相似,隻有B鏈羧基端的一個氨基酸不同。20世紀80年代初已成功地運用遺傳工程技術由微生物大量生產人的胰島素,並已用於臨床。1955年英國F.桑格小組測定瞭牛胰島素的全部氨基酸序列,開辟瞭人類認識蛋白質分子化學結構的道路。1965年中國科學傢人工合成瞭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它是第一個在實驗室中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質。稍後美國和聯邦德國的科學傢也完成瞭類似的工作。20世紀70年代初期,英國和中國的科學傢又成功地用X射線衍射方法測定瞭豬胰島素的立體結構。這些工作為深入研究胰島素分子結構與功能關系奠定瞭基礎。

  胰島素作用的原初反應是與細胞膜上胰島素的受體相結合,然後觸發一系列反應而最終產生胰島素的各種生物效應。胰島素受體是一種糖蛋白,由以二硫鍵相連的分別含719個和620個氨基酸殘基的二種亞基組成。胰島素與其受體相互作用的進一步闡明,將有助於瞭解胰島素的作用原理,並為糖尿病的診斷與治療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