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詩體長篇小說。作者A.S.普希金,於1823~1831年間陸續寫成。整部小說現存8章。作品以貴族青年奧涅金與塔吉雅娜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其中穿插瞭連斯基和奧爾佳的戀愛、奧涅金和連斯基的決鬥、奧涅金的漫遊等輔線,展示瞭當時俄國的巨幅生活畫面,刻畫瞭各個階層人物的心理特徵和與之相關的社會原因,被V.G.別林斯基稱作“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和最富於人民性的作品”。小說最重要的成就是塑造瞭奧涅金這個“多餘的人”的形象。他天資聰穎,才華橫溢,在精神上遠遠高於周圍的現現實,與上流社會的虛偽和墮落格格不入,痛苦地尋求出路,期望能夠獻身於一個高尚的理想;但是,他又無力擺脫貴族階級傳統思想與習俗的影響,缺乏毅力與恒心,沒有實際工作的能力。最後,在內心深處滋生瞭一種懷疑主義的情緒,以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人與事,成為俄國專制社會的犧牲品、一個脫離人民的貴族知識分子典型。正如A.I.赫爾岑所說,他“永遠不會站在政府方面”,也“永遠不能夠站到人民方面”,隻能成為百無一用的“多餘的人”。女主人公塔吉雅娜是小說中最動人的形象,她感情豐富而不失純真,溫柔而不失堅強,具有高尚的道德、善良的品性和克制的精神,她是普希金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也是俄羅斯民族靈魂的象征。這部小說在藝術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作者善於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註意選擇個性化的語言,充分凸現奧涅金的陰鬱、塔吉雅娜的淳樸、連斯基的狂熱、奧爾佳的輕佻等性格特征。作為“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的節奏和韻律尤其值得重視。普希金采用瞭獨特的“奧涅金體”形式,每一節都是一首十四行詩,韻腳固定,開頭四行采用交叉的韻腳(abab),接下來的四行采用成對的韻腳(ccdd),其後的四行采用環繞的“抱韻”的韻腳(effe),最後兩行采用的是一對韻腳,它的詩節是四音步抑揚格,各行的音節數大致是9898、9988、9889、88排列而成,這種既完整又有變化的詩節,使整部作品在抒情的基調下始終保持瞭一種音樂的魅力。1877~1878年俄國作曲傢P.I.柴科夫斯基根據該小說改編創作瞭同名歌劇。歌劇表現瞭塔吉雅娜、奧涅金、連斯基等幾個貴族青年由於厭倦瞭本階級的生活方式,在朦朧地追求理想的生活道路上所經歷的悲劇。音樂以悠長、抒情的旋律,細致表現人物心理為特征。《葉甫蓋尼·奧涅金》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被介紹到中國,有多種譯本。

《葉甫蓋尼·奧涅金》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