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部肌肉、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的積累性損傷。腰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因腰骶部負重大,活動多,先天性關節變異及發育缺損的發生率高,並容易發生退行性改變,故易患勞損。發病部位常在骶棘肌、棘間韌帶、關節突間關節、腰骶關節或骶髂關節。多發於重體力勞動者,特別是在強迫體位下長期勞動者;姿勢不良、下肢畸形、缺少體育鍛煉、體弱、營養不良、久病、產褥期或急性腰扭傷未治癒也是發病因素。見腰椎間盤突出癥。

  超負荷工作作,長時間保持強力收縮狀態時,肌肉內壓力增高,血供不足,缺血缺氧,能源得不到充分補充,肌糖原代謝不全,產生的大量乳酸等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清除,導致肌萎縮,水腫及粘連,產生肌肉勞損。保持姿勢的應力集中於韌帶關節囊,韌帶和關節囊遭受過多的牽拉而彈性減弱,並發生水腫,結果導致粘連、纖維增生、肥厚,發生韌帶和關節勞損。

  主要癥狀是腰痛或腰骶部疼痛,勞動後癥狀加重、休息後癥狀緩解。患慢性病、情緒低落或氣候變化時,疼痛加重或復發。勞損的部位不同,其臨床表現亦異,局部可查到壓痛或叩擊痛,也可有姿勢改變或跛行。無神經障礙。X射線檢查及化驗檢查無異常。有姿勢不良、下肢畸形、從事強迫體位勞動或缺少體育鍛煉等病史者,出現上述臨床表現時,需考慮此癥。診斷時,需與肌筋膜綜合征、骨關節疾患和盆腔內臟器疾患相鑒別。

  預防要點是保持良好姿勢、矯正各種下肢畸形、註意體育鍛煉、避免在強迫體位下工作過久、堅持工間操、註意勞逸結合。

  多數患者病程長、治療見效緩慢。宜采用綜合療法,包括消除致病因素,註意體育鍛煉等,背肌軟弱乏力者要進行背肌鍛煉。痛點局限者可用強地松龍加普魯卡因作痛點註射,理療、溫水浴、推拿、按摩、針灸也可取得一定的療效。癥狀重者可臥床休息,用寬腰帶或腰圍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