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自治區最大河流。屬印度洋水系。發源於西藏西南部喜馬拉雅山脈北麓的傑馬央宗冰川。雅魯藏佈江自西向東橫貫西藏南部,流經米林後折向北東,之後又急轉南流,於巴昔卡出境流入印度後,稱佈拉馬普特拉河,又流經孟加拉與恒河相匯,最後由孟加拉灣註入印度洋。

圖1 雅魯藏佈江片段江面景觀

圖2 雅魯藏佈江上的米林大橋

  流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流域呈東西向狹長形。中國境內流域面積24.048萬平方千米;河長2 057千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 500億立方米,居全國第4位。水能資源極為豐富,全流域水能蘊藏量超過1.1億千瓦,約占全國的1/6;其中幹流水能蘊藏量近0.8億千瓦,居全國第2位。以單位河長或單位流域面積的水能蘊藏量計算,則為中國各大河流之首。

  幹流概況 雅魯藏佈江源頭海拔約5 590米,總落差達5 400餘米,全河平均比降為2.6‰,是中國比降最大的大河。河源至裡孜為上遊段,長268千米,平均比降4.5‰。上遊河谷寬闊而較平坦,多湖泊分佈。雅魯藏佈江的正源傑馬央宗曲源於傑馬央宗冰川。流經桑木張附近,支流庫比藏佈匯入後改稱當卻藏佈(即馬泉河)。裡孜以下稱雅魯藏佈江。裡孜至派區為中遊段,長1 293千米,平均比降1.2‰。中遊以寬谷為主,寬窄相間的串珠狀河谷特征。派區以下至流出國境處為下遊段,長496千米,平均比降為5.5‰。其中,派區—墨脫約 212千米河段的平均比降高達10.3‰。雅魯藏佈江在該段形成馬蹄形大拐彎,在河道拐彎的頂部內外兩側,各有海拔超過7 000米的南迦巴瓦峰與加拉白壘峰遙相對峙,形成高山峽谷地帶。山高谷深,河道迂回曲折。

  支流眾多,其中集水面積大於2 000平方千米的有14條,大於1萬平方千米的有多雄藏佈、年楚河、拉薩河、尼洋曲、帕隆藏佈等。其中拉薩河最長、流域面積最大;帕隆藏佈年徑流量最大。

  氣候與水文 雅魯藏佈江流域下遊地區高溫多雨,巴昔卡附近平均年降水量超過4 000毫米,個別地區可達5 000毫米以上,是中國陸地年降水量最大的地區之一。溯河而上,降水逐漸減少。廣大中遊地區屬高原溫帶氣候,年降水量多在300~600毫米,上遊地區谷地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全流域降水的年際變化小,而年內分配很不均勻,7~9月份的降水量集中瞭全年的50%~80%。最高月平均氣溫多出現在6月,下遊地區則多出現在7月;最低月平均氣溫往往出現在1月。

  雅魯藏佈江流域巴昔卡一帶的多年平均年徑流深可達3 000毫米以上,上遊地區則不足100毫米。徑流的年際間變化小,年內分配不均勻。降水多的月份,其冰雪融水補給河流的水量也大。此外,該流域還具有枯水期水量較大而較穩定,懸移質泥沙含量少、下遊地區推移質嚴重,以及河水溫度低、河水礦化度小、總硬度低等特點。

  經濟概況 雅魯藏佈江有豐富的水量和豐沛的水能資源,水能資源開發條件好。如幹流中遊河段可興建多座水利水電樞紐,水電站裝機容量可達幾十萬至100萬千瓦,並可發揮灌溉等綜合效益。幹流下遊大拐彎段,派鄉至墨脫河段落差集中達2 000餘米,如開鑿派鄉至墨脫約40千米長的引水隧洞後,可引用近2 000米3/秒的流量,興建裝機容量可達4 000萬千瓦的巨型水電站。雅魯藏佈江中小支流和支溝上已興建多座用於灌溉或發電的水利、水電工程。

  在雅魯藏佈江幹流中遊段的拉孜—大竹卡、約居—澤當等河段有通航條件。

  雅魯藏佈江流域面積僅占西藏總面積的1/5,但流域內的人口、耕地面積、工農牧業總產值卻均占全西藏的一半以上。拉薩、日喀則、澤當、江孜及林芝等城鎮均坐落於流域范圍內。雅魯藏佈江流域為西藏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流域內礦產資源主要有鉻、鐵、銅、鉛、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