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隋唐時代按規劃建造的都城,位置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城始建於隋開皇二年(582),因隋文帝楊堅在北周曾封為大興公,故命名為大興。隋亡唐興,仍定都於此,改名長安。唐初曾進行過幾次大規模的修建。因始建於隋,建成並興盛於唐,故一般稱為隋唐長安城。

  城址 西周、秦、西漢、新莽、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朝代曾在長安城一帶建都。隋統一全國後,因原漢長安城宮殿破壞嚴重,官署民居混雜,,城內用水不足,決定在原漢長安城東南另建新城。隋開皇二年,隋文帝命左仆射高穎任總裁,命太子左庶子宇文愷制定規劃。當年六月動工,先修築城墻,開辟道路,建造宮殿,然後修建坊市,到第二年三月已初具規模。

  規模 據文獻記載,隋初大興建城時的規模為外郭東西18裡115步,周圍67裡。從1957年起,經多次勘察查明,城墻東西長9721米,南北長8651米,周圍長36公裡,同文獻記載接近。城內面積約84平方公裡,為現存明清長安城的7倍。唐初在城北龍首原建大明宮後,城市面積為87平方公裡,城北尚有廣闊的禁苑。據宋《長安志》記載:城內長安、萬年兩縣共有8萬戶,其中包括人口眾多的許多貴族官僚府第,此外尚有寺廟的僧道,教坊的舞伎、樂工,再加上常駐軍隊約10萬人,總人口將近100萬,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

  總體佈局 隋唐長安城的佈局受曹魏鄴城和北魏洛陽城的影響,將宮城、皇城和居住裡坊嚴格分開,繼承和發展瞭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傳統,采用中軸線對稱佈局。宮城位置居中偏北,設置官衙、官辦作坊和倉庫、禁衛軍營房等。宮城南面為皇城。皇城內左有太廟,右有太社。皇城外東、南、西三面為居住裡坊,北面為禁苑。

  道路系統 為嚴格的方格網狀,有南北大街11條,東西大街14條,其中通向城門的幾條主要幹道,十分寬闊,如在中軸線上的朱雀大街,寬達150米。居住裡坊內的道路為十字形或一字形,寬約15~20米,與全市性道路分為兩個系統。同東城墻平行築有夾城,夾城內為皇帝專用道路,可通興慶宮和城東南的芙蓉池(後改名曲江池)。

  裡坊制 全城劃分為110個坊,以朱雀大街為界,東歸長安縣管轄,西歸萬年縣管轄。坊有4種規模,最大的約80公頃。有些坊內有大府第和大寺廟。坊四周築有坊墻,大都開4個坊門,朱雀大街兩側的小坊隻開東西兩個坊門。三品以上的貴族官吏才許在坊墻上開門。裡坊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日出開坊門,日落時擊鼓閉坊門。

  市場設置及其他 長安城在朱雀大街兩側,東西主幹道南,設置東市和西市。東市名“都會”,西市名“利人”,面積各約100公頃。市內有井字形街道,寬14~16米。市中設肆和行,按行業集中。兩市都有外國商人(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居多)開的店鋪。全城河道分東西兩區,通宮城和禦苑,又與東西兩市溝通,便於商品運輸。城外渠道經渭河入黃河,便於漕運。街道兩旁植行道樹。

  影響 隋唐長安城是按規劃在平地上建造起來的大城市。城墻和道路的方向為正南北、正東西,直角相交,反映瞭當時先進的測量技術。隋唐長安城的建設規劃對當代和後世國內外的都城建設規劃有較大影響,如渤海國上京龍泉府、日本的平城京(今奈良西)、平安京(今京都)等均模仿長安城的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