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供收藏和閱覽圖書用的建築。中國最早的藏書建築見於宮廷中,如漢代著名的天祿閣、石渠閣。石渠閣四周有石渠圍繞,以防火災。隋代建造的觀文殿是將書庫列於殿前兩廡。北宋初年所建的崇文院,是將東、西、南三面廊廡作為書庫使用。宋代宮廷中的藏書樓有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等。龍圖閣採用分類單幢收藏制度,除龍圖閣本閣藏禦書、禦制文集外,其下又分建經典、史傳、子書、文集、天文、瑞總等六閣,按類分藏圖書,以便檢閱。宋代以後,由於造紙術的普及和印本書的推廣,書籍增多,民間收收藏傢也開始建造藏書樓。

  天一閣 中國保存至今最古老的藏書樓,在浙江寧波。天一閣建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為面寬六間的兩層樓房,其中西盡間為樓梯間。下層供閱覽讀書和收藏石刻用,上層按經、史、子、集分類列櫃藏書。建築的南北兩面開窗,使空氣流通。書櫥兩面有門,可以前後取書,透風防黴。建築的兩面山墻為傳統的封火硬山墻,以免鄰屋失火蔓延書閣。閣前有水池,池南有假山、方亭,竹木幽深,環境靜謐。天一閣名稱取自漢代鄭玄註《易經》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語,水能克火,以寄托書樓免遭火災的願望。

天一閣外景

  文淵閣 清代藏書樓以北京故宮文淵閣最為著名。建於乾隆四十年(1775),專為收藏四庫全書而設。其房屋制度、書架款式等仿天一閣。文淵閣的平面仍為六間,前有方池,後有假山,屋頂為綠色琉璃瓦歇山頂。文淵閣藏書數量比天一閣多一倍,因此內部結構變為上中下三層,以增加藏書容積。底層的三間閱書廳高貫兩層,空間開闊。為瞭分藏《四庫全書》副本,清朝政府陸續在全國建造瞭六座藏書樓,即北京圓明園文源閣(已毀)、熱河避暑山莊文津閣、沈陽故宮文溯閣、杭州孤山文瀾閣、鎮江金山寺行宮文宗閣(已毀)、揚州大觀堂文匯閣(已毀)。上述建築都按照文淵閣制式,合稱清代七閣。

  明清藏書樓建築設計特點,主要在於解決藏書中的火、黴、蛀三害問題,同時兼顧環境設計,造成寧靜、優美的閱讀環境。因為是專用的性質,設計上沒有考慮公共閱覽的要求。

  其他藏書閣 自宋代以來,府、州、縣學內也多建有藏書閣,宋代稱稽古閣,明清稱尊經閣。清代私人藏書傢也建造瞭不少藏書樓,如常熟錢謙益的絳雲樓、瞿鏞的鐵琴銅劍樓,湖州劉承幹的嘉業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