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適合裝箱的貨物裝入集裝箱內,再用車、船、飛機載運的一種運輸形式。主要用於件雜貨運輸。

  簡史 19世紀30年代,英國在不同軌距的鐵路運輸中採用瞭大容器裝運件雜貨,以便快速換裝。1853年,美國鐵路也採用瞭類似的方法。這是集裝箱運輸的雛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陸軍使用集裝箱運輸軍需品,邁出瞭集裝箱運輸實用化的一步。1955年,美國鐵路為瞭和汽車運輸競爭,將載有集裝箱的汽車掛車、半半掛車置於鐵路平板車上運輸,將汽車運輸機動靈活、能夠實現“門到門”運輸的優點和鐵路長途運輸運費低、速度快、運量大的特點結合起來,形成瞭一種聯運方式,從而獲得大量貨運量。同年,美國海陸公司開始逐步實行海運集裝箱計劃,1956年4月首先在紐約—休斯頓航線上正式開展集裝箱運輸。

  1965年,英國鐵路開辦定時、定點、定編組的大型集裝箱直達快車,獲得瞭很好的經濟效益。同時,美國海上大型集裝箱先後抵達聯邦德國、日本的港口,推動瞭一些國傢集裝箱水陸聯運的發展。近年來,美國、英國、日本等國進出口的件雜貨約有70%~90%使用集裝箱運輸。

  中國在50年代開始辦理鐵路集裝箱運輸,並進行瞭水陸聯運集裝箱的試運。60年代末開辦瞭海上集裝箱運輸。70年代開始瞭內河集裝箱運輸,並相繼開辦中日、中美、中澳等十幾條航線的進出口件雜貨集裝箱運輸。1980年4月,開始在京滬線鐵路上開展按運輸方案組織集裝箱運輸,將沿線鐵路集裝箱辦理站的作業納入統一的計劃,采取定點、定量、定時的“三定”運輸。1983年開始開行集裝箱直達列車。1983年底已有約200個鐵路車站辦理集裝箱運輸業務。集裝箱聯運也有瞭新的發展。

  陸橋運輸 集裝箱國際聯運的一種重要形式。陸橋即陸地橋梁的簡稱,是聯接兩個海域的陸上集裝箱運輸路線。陸橋運輸是通過橫貫大陸的鐵路集裝箱運輸把兩端的海上集裝箱運輸聯接起來,形成集裝箱的海-陸-海聯運,以縮短集裝箱運輸路線。

  世界上有兩個大的陸橋,即美國大陸橋和西伯利亞大陸橋。集裝箱由日─美航線經美國大陸橋(連接美國東西部海岸的橫貫大陸鐵路)轉美─歐航線,形成日本和歐洲之間(經美國)的集裝箱聯運,反之亦然。集裝箱由遠東─蘇聯航線經西伯利亞大陸橋(橫貫蘇聯的西伯利亞鐵路)轉蘇─歐航線,形成遠東和歐洲之間(經蘇聯)的集裝箱聯運,反之亦然。

  為瞭提高競爭能力,70年代初期起美國一些運輸公司逐步開展“小陸橋運輸”,把日本運往美國沿海港口和港灣地區的集裝箱,組織海(日─美航線)陸(美國陸地)聯運。其後又進一步發展“微型陸橋運輸”,即由船公司辦理從日本到美國內地或相反方向的“門到門”的集裝箱聯運。

  優越性 件雜貨的品類、規格繁多,大小輕重不一,物性不同。傳統的件雜貨運輸形式,要花費大量人力裝卸、搬運、中轉、儲存,效率低、成本高。采用集裝箱運輸,為實現裝卸、搬運、中轉、儲存的機械化、自動化提供瞭有利條件,從而可較大地提高運輸效率和效益。集裝箱運輸的技術經濟效益:①節省包裝和倉庫費用。集裝箱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壓強度和密封性,貨物裝在箱內就可免去或簡化運輸包裝。集裝箱可以露天堆放,相對地減少瞭倉庫的需要量及其建築費用。②減少貨損貨差。集裝箱結構牢固,並可避免貨物搗載,因而在運輸過程中貨物質量和安全可以得到保證。③可以實現裝卸作業機械化,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④降低運輸費用,加速貨物運達和運輸工具周轉,這是上述各項效益的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