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取工程措施,改善和維持航道的通航條件。天然河流的某些河段在平面形態(寬度和曲率半徑)、水深和流態等方面往往難以滿足通航要求。治理的任務就是採取工程措施整修河道,以達到並維持所要求的通航條件。近代治河著重水利資源綜合利用。航道治理通常要兼顧防洪、發電、灌溉、供水等多種目標,統籌規劃,以取得最大經濟效益。

  航道治理的方法主要有疏浚、整治、渠化和徑流調節,可根據治理目的和航道具體情況分別採用或結合採用。疏浚工程是浚深航道中的的淺灘和排除障礙;整治工程是用堤壩調整水流和河床,穩定河勢,增加水深;渠化工程是修築閘壩擋水,將天然河流造成為渠化河流,船舶借助於船閘或升船機過壩;徑流調節是利用上遊水庫在洪水期攔蓄的水,在枯水期排放,以增加下遊的水深,這種工程多同水利工程結合起來。

  現代航道治理,在一條河流的不同河段,可采取不同的措施。在中上遊河段及支流,通常采取多目標渠化工程進行徑流調節;在中下遊河段及河口一般采用整治工程與疏浚工程相結合的方法。

  山區河段由於比降大,水流急,槽窄灘多,流態混亂,以渠化治理最為理想,但也可根據地理水文特點,采用炸礁、清槽疏浚和整治工程。對於石質河床的不良形態,控制水流,炸除水淺的石梁暗礁,修整河床邊界,就可降低流速改善流態。沙卵石河床因洪枯季節水量懸殊,洪季沖下的物質在枯季沉積成灘,可用整治工程輔以疏浚工程加以治理。中國在長江上遊峽谷河段采用炸礁、清槽疏浚和整治工程相結合的方法治理瞭多處灘險,使水深從2.0米增至3.0米。

  中下遊河段處於兩岸有開闊臺地的沖積平原,比降較小,沙質河床易變,在水流和泥沙運動的長期作用下,平面形態有順直、彎曲、寬窄不一、分汊匯流、河床縱向起伏不平、深槽與淺灘相間等特征。治理的方法是調整水流和河床,用建築物堵塞支汊或加強主汊,束狹過寬河槽,集中水流於中水位河床,固定河灣深槽,制定淺灘段低水位河線,規順其流路以刷深淺灘,緩和或裁直過度彎曲的河段,便利安全航行。整治工程能夠穩定河勢,是治理平原河段較經濟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