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漢水利名臣。字仲通,原籍瑯邪不其(今山東即墨縣西南)人。生於樂浪邯縣(在今朝鮮境),卒於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青年時好學,擅長天文、數學,多技能。明帝永平時(西元58~70)與王吳共修浚儀渠(汴渠在今開封的一段),創用“墕流法”(可能相當於修建滾水堰)成功。這時黃河下遊決口氾濫已數十年,沖毀瞭汴渠引水口門,和黃河混流,向東淹今山東、河南、江蘇等地。永平十二年(西元69)漢明帝召見他,徵求治水意見,他提出自己的規劃。這年夏天動員兵卒數十萬萬人,由他和王吳主持修治黃河和汴渠。修黃河堤自滎陽(在今鄭州北)至千乘海口(在今利津縣境)共1000餘裡。他們的工作包括勘測地形,開鑿山丘,挖除河道中的石灘,裁彎取直,防護險要堤段,疏浚淤積,及“十裡立一水門,令更相洄註”。第二年夏天完工。他雖然註意節省勞力和費用,還是用瞭100多億錢。功成後恢復西漢管理制度,設置河防官吏。他接連三次升官為侍禦史,後任河堤謁者、徐州刺史、廬江太守。在廬江郡(今安徽長江以北西半部)他修復古芍陂所灌稻田,教百姓使用牛耕和養蠶,境內因而富庶。後死於廬江任內。他的治河事跡,現存記載太簡略。“十裡立一水門,令更相洄註”,後人解釋不一。有人認為是黃河堤上立門,有人認為是汴堤上立門,引濁水放淤等。實際上可能應是修建汴渠引水門,改為多水口引水。他治河後黃河改行新道,900年中未有大改道。他著有《大衍玄基》等,已佚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