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淮河上修建的攔河大壩。位於今安徽省五河、嘉山及江蘇省泗洪三縣交界的淮河浮山峽內。梁天監十三年(514),為奪回北魏所占的壽陽(今安徽省壽縣),採取水攻。在浮山峽築壩攔淮,壅高水位,回水淹壽陽。用軍民20萬人施工,歷時兩年。主體為土壩,兩岸同時填土進築,中間用大量鐵器墊底,並用巨石大木截流。天監十五年四月完工,壩高20丈(約合48m),頂寬45丈,底寬140丈,長9裏。壩旁曾開有兩條溢洪道。上遊形成巨大水庫。200km以外的壽陽被水圍困。堰底河床為為沙土。建成當年的八月漲水時,堰潰決,下遊受難居民數以10萬計。20世紀50年代初治淮時,峰山切嶺工程利用瞭一條呈梯形斷面,邊坡陡峻,底寬100m的幹河槽,應即浮山堰水庫溢洪道的遺跡之一。另在下遊老河道中發現方井形大木籠,疑系當年填石截流所用。浮山堰今尚略存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