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堵塞河堤決口和水利工程施工截流的工程措施。堵口和截流工程起源甚早,先秦《慎子》中已有“茨防決塞”的記載。西漢時期的黃河重大堵口工程已有較詳記錄。宋代沈立著《河防通議》,專設“閉河”一節,對堵口和截流技術進行瞭總結。古代堵口和截流採用立堵或平堵兩種方法。立堵的一般方法和步驟是:首先在口門兩側壩頭樹立標桿,以控制堵口施工軸線,並在決口上遊架設浮橋,便於施工和初步緩解水勢;其次,在口門前佈星樁、拋木石,進一步減緩口門流速;然後,從兩岸開始同時進佔;合龍時,大大量拋下石籠、埽、土包等;合龍後,再在龍口前壓攔頭卷埽,並於埽上修壓口提。最後,如果埽工漏水,再用膠土填塞牢固,堵口即完成。堵口截流方法在元明清時期不斷有所改進,在截流障水和合龍技術上有創新。以元代賈魯堵黃河白茅決口(見《至正河防記》)最為著名,但基本方法和宋代大體相同,主要是用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