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時期夏國的都城。建於413年,是中國最早用三合土築的城,沿用至宋代,994年廢毀。遺址在陝西省靖邊縣北,部分埋在沙漠中。統萬城遺址現狀為東西兩城並列,其南沿無定河北岸原邊又有外郭。但《晉書·載記》所記載的隻有一座城。從兩城相並處城牆的馬面在東側推斷,西城是先建的,應是作為都城的統萬城。東城則為後世加建,其建築年代待考。

  西城平面近似矩形,東西557米,南北692米,西牆南半部內收約30米。城基厚約16米,殘高有的地地方在10米以上。城每面各開一門,南門朝宋門和北門平朔門都偏在東側,南北遙遙相對,東門招魏門在中間,西門服涼門偏南,兩門不相對。各門遺址都有甕城,是原有的還是後世增建的,尚待考證。城四角有巨大的角墩,西南一座保存最好,殘高31.62米,上面有建築殘跡。城墻外面加築向外突出的馬面,馬面突出城外較多,有利於防守,這一點早在宋代就已得到傑出科學傢沈括的稱許。城墻有的中空,作為糧倉,是僅見的做法。

  西城南部有一夯土墩,東南角有一較小的建築基址。史載統萬城宮門外有闕,宮殿仿明堂路寢之制,還有離宮別殿、溫宮冷殿、郊壇宗廟、左社右稷等,遺跡待考。

  統萬城城墻用砂、石灰、粘土混合夯築而成,夯層勻整緊密,極為堅固。城的墩臺夯土中每隔一定高度平鋪一層水平木骨,即宋代《營造法式》所載的紝木,以防崩塌。這些做法都超過當時大國都城的建築水平。